她幼年僑居海外
卻最終為祖國壯烈捐軀
她愛好文學、詩歌
但成長為能騎馬殺敵、
雙槍射擊的戰(zhàn)士
她就是二戰(zhàn)史上
英勇的華僑抗日女英雄
——李林
80多年前
她從家鄉(xiāng)福建奔赴山西抗日前線
戰(zhàn)場上
她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犧牲時已懷有身孕,不到25歲。
今天
讓我們一起走近
她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了解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的故事
李林(1915—1940),女,福建省漳州市人,印度尼西亞歸僑,193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堅決要求上前線殺敵。1940年4月,在晉綏邊區(qū)反“掃蕩”中,為了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不顧懷有3個月的身孕,率騎兵連勇猛沖殺,被日偽軍包圍后寧死不屈,用最后一發(fā)子彈射進喉部,壯烈犧牲。2009年以來,李林先后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她也是中共一大會址“緬懷墻”上的革命英烈之一。
棄學投身抗戰(zhàn)前線
令日寇聞風喪膽的“雙槍女將”
1915年,李林出生于福建漳州一貧苦農家,幼年被僑眷收養(yǎng)后遠赴印尼爪哇生活。1929年,她隨養(yǎng)母回國,先后在廈門集美學校、上海愛國女中求學,積極參加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李林在上海愛國女中與部分師生合影(前排左二為李林)
1936年,西安事變后,李林(李秀若)果斷放棄求學生涯,并毅然將自己的名字改成列寧的諧音“李林”。她響應北平地下黨的號召到太原參加犧盟會組織的軍政干部訓練班,正式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李林堅決要求到前方殺敵,她被派到大同,任犧盟會大同中心區(qū)委宣傳部部長。在雁北抗日前線的這段時間里,她積極宣傳和組織工人、農民、學生參加抗日武裝,并組織開辦訓練班,編寫軍事、政治教材,積極教育和武裝青年。
李林到達雁北后,很快組建起一支抗日游擊隊,并擔任隊長兼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李林改任整編后的獨立支隊騎兵營教導員,率部與日偽軍作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
1938年到1940年,李林領導的隊伍屢次重創(chuàng)日軍。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賀龍稱贊其為“我們的女英雄”。
1940年4月,日偽軍集結1.2萬兵力對晉綏邊區(qū)發(fā)動第九次“掃蕩”。彼時,李林已懷有三個月身孕,卻主動承擔最危險的掩護任務。她率騎兵排佯裝主力吸引敵軍,為大部隊突圍爭取時間。在引開敵人的戰(zhàn)斗當中,她的右腿和前胸也負了重傷。當日軍重重包圍而至的時候,李林沒有多想,她英勇地舉起手槍,朝自己扣動扳機,以生命捍衛(wèi)信仰,向青春做了最壯烈的告別。
李林犧牲后,毛澤東特地批閱了《解放日報》頭版文章《民族英雄李林之死》,中共中央婦女委員會從延安發(fā)來唁電,對李林的革命生涯給予高度評價,稱她“不僅是女共產黨員的光輝模范,而且是全國同胞所敬愛的女英雄”。
"甘愿征戰(zhàn)血染衣,
不平倭寇誓不休!"
李林
這位從福建漳州走出的華僑女杰
用25歲的青春
在晉綏抗日戰(zhàn)場
譜寫了驚天動地的篇章
抗日救國,馳騁疆場
她用自己的鮮血
踐行了這錚錚誓言
今年是李林烈士
犧牲85周年、誕辰110周年
讓我們一起緬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