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碼頭搬遷 泉州將邁向海灣港
海都網(wǎng)—海峽都市報訊 羌笛聲、胡旋舞,千年前的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一輝煌,在今天的泉州,也許只能站在順濟新橋下,勾連著已成殘垣的順濟舊橋,還能引起人們的懷古之思。
這里,是老泉州人口中的“第九碼頭”,她就是千年“泉州港”港口所在之地;她歷經(jīng)輝煌,直到20多年前,仍是繁忙貨港;她即將轉身,港口將外遷,這里是否會迎來下一站繁華?
“第九碼頭”
海絲第一步
黃昏的晉江中,夕陽余暉,波光粼粼。附近田安大橋正在施工,原先這都是第九碼頭的范圍。
根據(jù)《泉州港志》記載,第九碼頭是泉州內(nèi)港作業(yè)點的俗稱,古稱刺桐港南關碼頭,位于晉江下游,泉州大橋下游左岸。唐代中后期起,這里是中外商船停泊貿(mào)易最集中之處。宋代,泉州設市舶司,貿(mào)易船舶沿伍堡溪(破腹溝)至三堡,入八卦溝,過水門關,至市舶司倉庫裝卸貨物。
宋朝時,第九碼頭一度可??亢2?。高麗國(朝鮮封建王朝)、印度、真臘(今柬埔寨)等國商船均曾停靠過泉州港,馬可波羅、黎諾里等意大利人先后到泉州一游,一度“市井十洲人”。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撰《諸蕃志》,寫到當時這里進出貿(mào)易的國家和地區(qū)已達70多個。
新中國成立后,以順濟橋為基準,泉州內(nèi)港由北往南共建起9個碼頭。其中,泉州的水產(chǎn)品全部經(jīng)由第九碼頭上岸,市區(qū)五堡街一帶經(jīng)銷的木材,也都走第九碼頭。約20年前,由于泥沙淤積、航道堵塞等原因,第一至第七碼頭逐漸衰落,6個碼頭先后倒塌,第八、第九碼頭合并。
咸淡水交界
連家船生活
如今,這里只剩下漁民堅守。原管轄這兒的港務公司仍在辦公,只是當年搬運集裝箱的吊車棄置草地。
三伏天里,又正值休漁,泉州大橋下格外寧靜。幾個漁家老人,修補完漁網(wǎng)等,岸邊話仙。
翁烏糖老伯是老漁民,人如其名,他從小就愛吃糖,飯前飯后來先來兩顆糖?!鞍职帧敔敹际谴螋~的。”
老伯回憶,小時候碼頭很熱鬧,常有大船停靠,偶爾還能看到“番仔”船。船靠岸后,船員們會上岸采購一些生活品。“最近十來年,河道淤積,又新建了后渚、石湖等碼頭,這邊船越來越少了?!彼杏|,“以前的水干凈,尤其是這咸水和淡水交界處,魚類也多。”
一旁的翁天良老伯說,附近漁民大多是姓張的和姓翁的,他祖上是從漳州過來的?!耙惠呑釉诮?,漁船上出生,連家船過生活,后來才住進漁民新村,一間30多平方米?!?/P>
建游艇碼頭
是個好主意?
泉州第九碼頭正在搬遷,也標志著泉州港口正從內(nèi)河港口邁向海灣港。
之前,第九碼頭的中轉貨物以建材和鋼材為主,年吞吐量約60萬~70萬噸。隨著當今船舶大型化和集裝箱運輸時代來臨,內(nèi)港碼頭船舶的噸位已明顯不夠,且因江濱路拓寬,2009年起,第九碼頭吞吐量明顯減少,甚至一度僅有零星貨船進出。
泉州市港口(航道)管理局副書記夏國基說,港口可以帶動附近區(qū)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待城市繁榮以后再轉移到其他地區(qū),“退城近郊”,目前打算搬遷至臺商投資區(qū)的秀涂港區(qū),而秀涂人工島正在建設,建成后將替代第九碼頭。
搬遷后的第九碼頭,此前有市政協(xié)委員提出改建成旅游碼頭。而在夏國基的眼里,第九碼頭的水深條件不錯,若將其改建成一個游艇碼頭,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本網(wǎng)厝邊記者 吳佳弘 黃謹 文/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