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家附近的中學是考點,學校附近的路段被拉上了禁行封條,兩頭立著禁鳴警示牌,各有交警嚴看把守(廣東高考英語答案2019 全國卷一廣東英語真題解析官方)。
開考第一天第一科,語文考試結束,作文題目便在網上流傳開來。其實不算關注,只是作為過來人會好奇:今年又會出什么樣的題目?看完后,得出三個字:不好寫。
也是好奇,點開陽江日報微信公眾號《這位攝影大哥拍了20年陽江高考,他珍藏的照片總有一張讓你淚目!》,在推文最后一幅圖片里看到一張陌生又有點熟悉的面孔,發(fā)給高中同學:前面那個是不是我們高一時的班主任陳老師?回答:應該是,這么多年,他一點都沒變。是啊,他幾乎還是當年教我們時的模樣。我們畢業(yè)很多年了吧?估計,20年,有沒有?高三畢業(yè)到現在是15年,高一到現在是18年。和高中閨蜜在微信里“數落”著這些數字,沒有淚目,倒是有些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
看過《三十年前的高考》《四十年前的高考》,驚嘆于作者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高考細節(jié)的清晰記憶。我們的“十五年前”,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對當年的高考已沒有太多的印象。還記得:考場在當時的陽江一中;自己走路來回去考試;第一天上午考試前在早餐店吃拌面吃出一只蟋蟀;全部科目考完后,走出考場,沒有雀躍,沒有歡呼,沒有扔教科書,沒有撕練習的試卷……平靜得有點恍惚,高考結束了?高考結束了。當時在考場外等候我們的,是高三班主任梁老師以及主科任課老師。
至今還保存著一份高一下學期的“學段總結”。翻箱倒柜找出來再看,那時表面乖順的我,卻帶著骨子里的叛逆寫了一些極端的言辭。里面除了有我的“總結”,還有班主任陳老師(老陳)的“評語”。那長長的、字正腔圓的“評語”,其實是他看了總結后與我的書面交流。當時看完,內心是感激的,只是一直沒有表達出來,也不太善于表達。該感激他的還有一件事。
某天早讀老陳在我的桌面敲了幾下,說有事找我談談,我想該不會是我的化學考試又不及格吧。緊張不安地跟出走廊,立在他面前,他卻說,期中考試我們班的英語成績退步了,班上英語早讀氛圍不夠濃,以后英語早讀由你到講臺領讀吧。我猶豫片刻,怯懦地應答:我試試吧。年輕的老陳真是為我們這班兔崽子操碎了心。第一次走上講臺領讀,我緊張得手抖,卻故作淡定,慢慢習慣了,就真的淡定了。
高二文理分班,作為一個理科“學渣”,我毫無懸念地選了文科。峰回路轉的是,班主任依然是化學老師,但不是高一的老陳,而是瘦削的新面孔老譚,老陳只教理科班的化學。
高考后選專業(yè),我選了英語。在當時,這是不二的選擇,它是我最有把握的科目,是唯一能讓我有自信的科目。而這把握和自信,與高一的老陳不無關系。
在網上偶然看到老陳那張笑臉送學生進考場的相片,讓我回想起這些壓箱底的往事,多么切合今年語文試卷全國Ⅲ卷的作文題目:“畢業(yè)前最后一節(jié)課。老師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雖然當時送我們進考場、與我們作別的并不是他。
“高考實質上沒有考得好考得差這樣的說法,而是所有年輕人一起做一份題,然后決定你去哪一座城市,遇見什么樣的人……”
十五年前,我選擇了湖北,進了黃岡師范學院。未去湖北只知道“黃岡小狀元”,去了才了解到湖北是教育大省,黃岡中學聞名全國,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話:“誰踏入了‘黃高’就相當于半只腳踏入了清華北大。”高考對“黃高”的學子而言,不是“所有年輕人一起做一份題”那么簡單。而在那求學期間,我漸漸明白:高考是終點,更是起點。
我又重溫了一遍2013年初上映的電影《全城高考》,因為它的拍攝地是湖北黃岡,是我曾用腳步丈量過的地方:底蘊深厚的黃州老城區(qū),春天和同學走過的江堤,夏天游行過的長江支流天橋底,離老校區(qū)不遠的赤壁公園,大一報到時被學長帶著輾轉辦理注冊手續(xù)的新校區(qū),黃州郊外的民居……一幀一幀的畫面掠過,讓我懷想起在那里遇到過的人,懷想起和他們一起經歷過的事。
“我喜歡出發(fā)/喜歡離開/喜歡一生中都能有新的夢想/千山萬水/隨意行去/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向。”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老師們一屆一屆地迎來送往,愿這一屆的考生,愿每一個心懷理想的人,都能到達各自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