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分析高中生對家長的依戀狀況和代際溝通問題,筆者今年在北京四中面向高一高二學生設計并發(fā)放了1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4份。從調查結果來看,受訪者與家長相處的時間較多,跟隨父母長大的同學比重較大,為81%,僅有12%的受訪者在高中以前有過長時間住宿經(jīng)歷,26%的受訪者在高中階段有過住宿經(jīng)歷或正在住宿。
很多中學生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這次調查有一些結果令人吃驚。比如“您與家長在一起的時候一般會做些什么”的多項選擇題,居然高達81%的受訪者首選“閑聊”,排在第一位,看似無用的“閑聊”實則反映出家長和受訪者之間的松弛的、和諧、友好、平等的共處關系,為我們描繪出充滿想象力和畫面感的代際關系。“與家長看電影或電視節(jié)目”以66%的高比例位列第二,這個比例也是令人吃驚的,因為很多中學生往往不完全認同父母的審美情趣和社會價值,而受訪者能夠與家長同看電影或電視,說明他們在思想層面上可以進行很順暢的交流和溝通。“認真交流生活學習方面的問題”和“購物”均以50%的比例并列第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認真”二字,這里面的含義即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督促孩子學習,而是程度很深、層級很高的溝通,并且是“交流”,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學習,而涵蓋了生活的眾多內容,因為高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的關鍵階段,這時候的影響往往是長期和深刻的。
從這個多選題可以看出,超過70%的受訪者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不僅限于學習方面,更在家庭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顯示出了高水準、全方位和實質性。
在受訪者與家長的關系親密程度方面,選擇“親密”和“較為親近”的占到了被調查總數(shù)的88%,這個比例很高,說明受訪者中絕大多數(shù)同學與家長關系優(yōu)良,僅有9%的同學認為自己與家長關系一般,只有1%的同學和家長關系較為冷淡,1%的同學和家長關系不太好。由此可以推斷,北京四中高一高二的大部分同學與家長的關系較為親密。
50%的受訪者經(jīng)常會與父母聊天談心,42%的受訪者有時候會與父母談心,而選擇經(jīng)常與家長傾訴心事的同學占到34%,51%的同學有時候會向家長傾訴心事。8%的受訪者很少與父母談心,15%的受訪者不會向家長傾訴心事。
在學習生活中,當遇到困難或不順心的事情時,36%的受訪者“會”向家長尋求幫助,47%的選擇“有時候會”,這兩項的總和為83%,而只有16%的少部分受訪者表示不會。
“對于自己的未來規(guī)劃”,只有5%的受訪者“會完全聽父母的”,而46%的受訪者“會有一點兒聽父母的意見”,這與前面數(shù)據(jù)所反映的民主、和諧的家庭關系和代際關系是相吻合的。49%的受訪者“不會完全聽父母的”與“會有一點兒聽父母的意見”的含義相近。因此,總數(shù)為95%的受訪者會部分聽取父母對自己未來規(guī)劃的意見,這一方面說明受訪者有相對獨立的個人見解,另一方面也說明家長和孩子之間日積月累的良好溝通。
在調查中,筆者遇到一個特殊案例,這位同學在物質上從家長那里得到了滿足,但是很少和家長在一起,和家長關系較為冷淡。究其原因,與他從小不是由父母帶大的有關,他從小便沒有建立與父母的依戀關系,以至于他在高中階段選擇了住宿,自己打理日常生活,遇到困難不會向家長尋求幫助。和家長在一起的時候,這位同學表示自己不會感到愉快。
從理論上講,如果在孩子從嬰兒長大的時期,家長沒有注意親子依戀關系到建立,頻繁地更換照顧的人、更換保姆,都可使親子依戀關系不能正常地建立,從而影響孩子的社會情感發(fā)育。
對北京四中同學的調查再一次說明:這些從小學、初中一路走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學生中的絕大多數(shù),從小受到了父母的許多正面的鼓勵和愛護,包括親子關系、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伙伴式的陪伴、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多樣的共同活動都對他們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正如一組專家以9萬名美國青少年的生活狀況、行為表現(xiàn)和健康水平為依據(jù)所得出的結論那樣:當青少年感受到他們的父母或監(jiān)護人在那里看護著他們——關心他們,和他們在一起,以及接納他們——的時候,無論你以怎樣的標準來對健康、快樂和能力進行評估,他們都會比同齡人更健康,更快樂,更能干。不管性別、種族、社會階層或者年齡如何,在所有類型的家庭中——無論父母有沒有離婚,是單親還是雙親家庭,是富裕還是貧窮,這一點都成立。青少年對于同父母及家人的親密程度的感受,是能起到最為穩(wěn)定的保護作用的指標,感到被父母關愛是有重要意義的。(責任編輯 郭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