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高熱的樓市,如今已進入冬天?;仡?011年,對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而言,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樓市既在延續(xù)2010年的調控思路,又進行了力度更大的調整和梳理。限購、限貸等調控政策效果顯現,不少大型房企開始出現市值縮水、資金鏈斷裂等問題,購房市場也呈現需求萎靡、觀望情緒濃厚的現象……套用一句當下的流行語來給去年樓市做個總結: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房價。
關鍵詞一:國八條
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推出八條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即“國八條”),提出包括要求強化差別化信貸政策、執(zhí)行限購措施、暫停發(fā)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住房保障等在內的一攬子調控政策,標志著管理層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繼續(xù)加碼。
隨后,上海率先出臺地方細則,共九條措施,要求堅持以居住為主、以市民消費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的原則,采取稅收、信貸、行政、土地、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多管齊下,有效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其中第七條關于限購的細則顯示,本市居民若擁有2套住房后則暫停其在上海購房,外地戶籍居民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也將受到“限購”。
關鍵詞二:房產稅試點
自2011年1月28日起,上海開展對部分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試點。征收對象為上海新購且屬于該居民家庭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和非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購的住房。
此外,上海房產稅對家庭全部住房面積人均不足60平方米的居民暫免征收,持有本市居住證但不滿3年的購房人,其上述住房先按本暫行辦法規(guī)定計算征收房產稅,待持有本市居住證滿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其上述住房已征收的房產稅,可予退還。
關鍵詞三:“降價潮”
2011年10月下旬,龍湖酈城、綠地秋霞坊、中海御景熙岸等上海樓盤全面降價促銷,降幅高達20%,拉開了滬上房企大幅降價的序幕。
在調控作用下,房企在面對巨大的資金壓力下相繼選擇了“以價換量”,尤其是在年度營銷目標的倒逼下,整個上海房價下跌的趨勢已經逐漸成形。2011年12月,滬上降價優(yōu)惠促銷的樓盤數量達到了202個,為全年最高。
關鍵詞四:“限貸”
自“國八條”推行之后,各大銀行就陸續(xù)收到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通知,要求首套房貸款執(zhí)行基準利率。2011年2月初,滬上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相繼取消了首套房“8.5折”利率優(yōu)惠。
業(yè)內專家將其解讀為將投資需求逼出房地產市場的一種調控手段,同時也認為,監(jiān)管部門密集調控、銀行信貸額度緊張,也是各家銀行“惜貸”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五:一房一價
2011年5月16日,上海市發(fā)改委公布了《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規(guī)定》實施細則。要求房屋銷售明碼標價,不得虛報價格;禁止捂盤惜售,要求一次性公開全部銷售房源。對違反明碼標價規(guī)定的房企將處以每套房5000元罰款。構成價格欺詐的,將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
關鍵詞六:加息
2011年7月7日,央行宣布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相應調整。這已是2011年央行第三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若不考慮此前存量房貸利率大部分7折的情況,房貸利率已升至最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粗略計算,三次加息之后,將使100萬元20年商業(yè)貸款月供增約400元。
關鍵詞七:零成交
從2011年6月底開始,滬上單月“零成交”樓盤開始涌現,尤其是總價較高的豪宅類產品成交更是極度低迷,據相關機構研究數據顯示,單價在5萬元以上的豪宅在2011年7月份近六成出現單月“零成交”的情況。
關鍵詞八:股權轉讓
2011年下半年,房價下跌趨勢明顯,房企股權轉讓、并購等案例密集出現。房地產業(yè)務突然遭到企業(yè)拋棄,不少非房地產主業(yè)的公司紛紛剝離房地產業(yè)務,一些資金鏈緊繃的房企則急切地尋求股權轉讓。截至2011年12月上半月,去年共出現491宗房地產行業(yè)股權及資產交易,涉及金額超過1300億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上海在這一方面尤為明顯,在2011年12月5日至11日一周內,房產股權轉讓成交案例就有11宗,成交金額達到17.13億元。
關鍵詞九:中介關門
自2011年8月份起,滬上二手房成交就步入了下行通道,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0月份上海僅有8100套二手房成交。該數據對于上海近1萬家中介門店而言意味著平攤后也無法成交一套。不少中介甚至面臨數月顆粒無收的尷尬局面,巨大的市場壓力令其被迫選擇關門歇業(yè),又一波上海中介關門潮拉開序幕。
關鍵詞十:流拍
對于2011年的土地市場而言,“冷清”已經成為了其主基調,底價成交和低溢價率幾乎成了土地市場的主旋律。雖然從2011年6月份開始,地方政府加快了土地出讓速度,亦有大量住宅用地涌出,但由于樓市大環(huán)境的日益低迷導致了開發(fā)商拿地節(jié)奏逐漸放緩,拿地的方式也趨于理性化,不少地塊最終以底價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