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大規(guī)模人群核酸檢測工作的開展,志愿者需求量劇增。在南安市柳城街道,300余位教師志愿者走下三尺講臺,來到社區(qū)、村莊,化身成“藍精靈”志愿者,投身一線防疫工作。
聞令而動加入志愿者隊伍
3月22日,柳城街道啟動了第四輪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在各個核酸檢測采樣點,可以看到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肩上貼著“教師志愿者”標志,協(xié)助信息登記、維持秩序、安撫孩子,化身溫暖的“藍精靈”。
令他們火速深入抗疫一線的,是一道“緊急召令”。“現(xiàn)在疫情形勢越來越嚴峻,南安市將開展大規(guī)模人群核酸檢測,街道面臨核酸檢測人手緊缺情況,請各校征集有意愿的教師志愿者,掃二維碼入群。”3月13日,當柳城街道一級網(wǎng)格員葉璇將情況發(fā)到學校“疫情防控網(wǎng)格員聯(lián)絡群”時,許多教師聞令而動,紛紛加入“核酸信息采集群”。
“建群僅幾個小時,微信群人數(shù)就有100多人,當天晚上我們就舉行了第一場培訓。”葉璇告訴記者,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300多名教師志愿者了。
葉璇是柳城中心小學的教師,同時還是一名網(wǎng)格員,要負責柳城街道各類學校的數(shù)據(jù)審核、匯總、報送等工作,這已經(jīng)是她當網(wǎng)格員的第三年。
地處市中心的柳城街道,各級各類學校共有39所,摸排數(shù)據(jù)量巨大。
“柳城街道核酸檢測采樣點共有21個,體量大、人流多、志愿者人手緊張,老師們的加入,為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注入了一股強大力量。”柳城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李燕婷表示。
“這個春天注定終生難忘”
凌晨4點的街道,寂靜微涼,而南安市第五小學,早已燈火如晝。作為教育專場檢測點,南安市第五小學教師無一缺席。
“我們學校作為師生專場,需檢驗人數(shù)約有8000人,任務繁重,老師們都主動參與,截至目前我校已有100余位老師加入疫情防控。”作為校長,黃金華率先帶頭報名,全體教師迅速響應,化身為信息員、引導員、服務員,與醫(yī)護人員、社區(qū)工作者并肩作戰(zhàn),成為最美“逆行者”。
記者了解到,在這群教師志愿者隊伍中,既有50多歲的教師,也有“攜家?guī)Э?rdquo;的年輕教師。
“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任誰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去幫忙。”18日,看到操場等待核酸檢測采樣人群增多,原本沒被安排的王美綠、洪黎芳和許彩云等多位老教師,立刻奔赴現(xiàn)場幫忙。
今年23歲的王萍玲,是學校年齡最小的教師。得知學校教育專場采集點需要志愿者時,她馬上報名并帶上未婚夫傅文理,加入志愿者服務隊伍。就這樣,兩人成了疫情防控志愿者,每次天未亮就一起出發(fā)。
在采樣現(xiàn)場,王萍玲負責的是信息錄入。為不耽誤和影響核酸隊伍的進度,她和同事們達成了“默契”——盡量不喝水,省得跑廁所。遇到炎熱的天氣,坐一趟班下來,她已是口干舌燥,汗流浹背。
21日,原本是兩人相識兩周年的日子。“好早之前約好了這一天去領證,定好了攝影師,衣服也買好了,但是疫情來了。”王萍玲告訴記者,雖然疫情打破了所有計劃,但她卻覺得倍加珍貴、有意義。“作為南安的一分子,我們一起守護這座城市,留下一起抗疫的痕跡,這個春天注定終生難忘。”
男幼師堅持“帶傷抗疫”
3月22日,在柳城街道核酸檢測采樣點,有一個穿著防護服的忙碌身影,他耐心地幫助群眾登記信息,看到一位老人不懂得操作預約碼,便上前主動幫忙。他就是堅持“帶傷抗疫”的男幼師陳志恒。
“當時天色很黑,沒注意到前面有個坑,就連人帶車摔倒了。”20日凌晨4點,騎著電動車前往核酸檢測采樣點途中,陳志恒不小心摔傷。膝蓋出血的他,沒急著處理傷口,而是忍痛扶起電動車,繼續(xù)趕到現(xiàn)場,和同事們一起工作。
“我們負責的點人數(shù)比較多,加上同事都比較不熟,手機也不夠用,我擔心大家忙不過來,就沒想那么多。”當天,直到任務結束后,陳志恒才趕往醫(yī)院治療。領導、同事知道后,紛紛叮囑他休息,但他覺得傷情不重,回到了工作崗位,繼續(xù)堅持帶傷抗疫……從3月13日開始,他已在“疫”線堅持了11天,從沒回過洪瀨老家。(記者 賴香珠 通訊員 林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