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五通格將成為文化景觀長廊
沿著綠蔭小道走下寨仔山,就來到千年古道五通格,小橋流水、古道涼亭,頓時讓人心生懷古之意。
踏上古道,只見層疊而上的石階被磨得光滑而平整,不知留下多少人的腳印。
“以前,五通格曾是德化、永春和南安詩山、金淘、碼頭、九都、羅東等通往洪瀨古鎮(zhèn)和泉州城的必經(jīng)之路。”70多歲的老人戴洪國告訴記者,在繁華時期,這條古道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有騎馬的、乘轎的、挑貨的……早上出門趕路,不到中午就能到達泉州。
戴洪國說,當時,在五通格格頂,還有一座供奉二郎神楊戩的宮廟和兩棵千年大榕樹,這是行人歇息、乘涼的好地方。
“那兩棵大榕樹的樹干要8個人才能抱得住?!贝骱閲f,遺憾的是,兩棵榕樹毀于1958年。
在五通格下,還有一座歷盡歲月滄桑的灣拱橋。橋頭豎立一塊高99厘米,寬58厘米的花崗巖石碑,刻著“五通古橋”。
“這塊石碑是1968年修祠堂時從地里挖出來的,由于年代久遠,何年何人筆墨無從考證?!贝骱閲f,在此之前村民都管這里叫五方格,石碑出來后,才改稱五通格。
隨著省道307線通車,往日熱鬧的古道便逐漸落寞。所幸的是,五通格如今得到重新修整,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未來,我們將把這里打造成一個文化景觀長廊?!备駜却妩h支部書記戴志生說,下一步,村里將加大對五通格的建設力度,為大家提供一個休閑觀光的好去處。(記者 林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