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槍擊斃伊藤博文 獲贊“亞洲第一義俠”
安重根就義前
伊藤博文
隨著安重根義士紀(jì)念館本月19日在哈爾濱火車站開館,安重根這位朝鮮半島近代史上著名的獨立運動家再度走入公眾的視野。
1909年的瑟瑟秋風(fēng)中,日本政壇“常青樹”——明治維新后曾四任首相、時任日本樞密院院長的伊藤博文,在中國哈爾濱遇刺身亡。行刺者是韓國人,名叫安重根,時年30歲。槍聲震驚了世界。
成功刺殺伊藤博文,為安重根“留得身后功與名”。章太炎贊其為“亞洲第一義俠”。當(dāng)時身在日本的梁啟超,為其作96句長詩《秋風(fēng)斷藤曲》:“流血五步大事畢,狂笑一聲山月高?!?/P>
一場攝影鏡頭中的刺殺
1909年10月26日9時,一輛俄國鐵道局的“特別專列”緩緩駛?cè)牍枮I火車站,幾千名俄國軍警嚴(yán)陣以待,數(shù)個國家的領(lǐng)事團和觀光團的官員也早就等候在站臺處,列隊迎候。在場的攝影師架起了機器,他們的任務(wù)就是拍攝一部“熱烈歡迎”的宣傳片,以顯示對這列火車上一位乘客的重視。
槍聲在歡迎儀式尾聲時響起
列車上坐著的是日本政壇元老、時任日本樞密院院長的伊藤博文。
俄國財政部部長戈果甫佐夫?qū)3虖哪箍期s來哈爾濱,并且親自到站臺上迎接。站臺上的日本僑民舞動太陽旗大喊“歡迎”,俄國軍樂隊奏響了樂曲。戈果甫佐夫陪同伊藤博文,共同檢閱了在場的俄國軍隊,然后,伊藤博文折返回身,開始和熱情高漲的日本僑民問候致意。攝影機追隨著他的身影,歡迎儀式已經(jīng)接近尾聲。
突然,“砰”的一聲,日本僑民的隊伍中響起了槍聲。伴著槍響,一個戴著鴨舌帽、穿著舊西裝的青年從前排負責(zé)警衛(wèi)的俄國士兵中沖出,槍口朝著伊藤博文,“砰砰”又是兩槍。三聲槍響,幾乎就是電光火石的一瞬。為營造歡迎的熱烈氣氛,現(xiàn)場還在燃放著花炮。槍聲混雜在花炮聲中,很多人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意外事件的發(fā)生。攝影機一直沒有停。
伊藤死前得知槍手是韓國人
俄國的隨軍記者、攝影師考布切夫一直讓鏡頭緊緊跟隨著伊藤博文。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畫面中會突然闖入一位刺客——這樣的畫面對攝影師而言絕對是千載難逢的。盡管現(xiàn)場隨即一片混亂,考布切夫還是鎮(zhèn)定地把整個事件全部拍攝了下來。這部極具史料價值的新聞紀(jì)錄片隨后在哈爾濱公映,轟動了整個世界。但是僅僅幾天后,一個自稱來自日本東京印刷局的日本人買走了影片的全部拷貝,這部影片自此銷聲匿跡。
按照報紙的描述,第一發(fā)子彈擊中伊藤博文時,他似乎未及察覺,仍舉步向前。旋即,第二發(fā)子彈再次擊中,伊藤撲倒。他身邊的人趕上前扶掖。第三發(fā)子彈緊隨而至。血流不止的伊藤博文,被七手八腳抬上了專列。據(jù)說,當(dāng)時伊藤博文尚有意識,他向身邊人問了一句“這是誰打的?”當(dāng)知道好像是個韓國人干的后,伊藤罵了句“混蛋”,便陷入了昏迷。
不到半個小時,這位日本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人物殞命在專列上。
“如果我有罪,就罪在我是弱國國民”
□庭審
1909年11月1日,安重根等9名涉案者被押送至旅順監(jiān)獄,3日到達旅順。
日本外務(wù)省于12月2日下達了將“安重根處以極刑”的密令,并把旅順高等法院院長平石召回東京,命令他保證執(zhí)行。
在1910年2月7日到14日期間,共進行了六次庭審。法院當(dāng)局背棄允約,拒絕俄國律師米哈伊洛夫、英國律師道格拉斯及“大韓帝國”律師安秉瓚等出庭辯護,只允許日本官方選定的日本律師“辯護”。安重根當(dāng)時就已經(jīng)知道,在這個“審判官、檢察官、律師、翻譯官、旁聽者”都是日本人的法庭上,他的任何回應(yīng)都將如“啞巴講演、聾子旁聽”。
1910年2月14日,關(guān)東都督府地方法院判決安重根死刑。雖然給了5日的上訴權(quán),但安重根只說了對死刑判決不服的理由,并沒有上訴,他說:“我不怕死,所以不上訴。假如我有罪,就罪在我是個善良而弱小的韓國的國民!”
1910年3月26日上午10時,在旅順監(jiān)獄處刑室,安重根被處以絞刑。安重根就義后,安重根的兩個弟弟要求日本政府引渡安重根的遺體,按照安重根的遺愿安葬在哈爾濱公園(今兆麟公園)旁。
日本拒絕這一要求,將安重根的遺體秘密埋在旅順某地。近幾年,中、韓、朝人士為尋找安重根的遺骸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沒有找到。(新華 北京日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