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鐵鍋前,他熟練地手起鏟落,這種在空地上搭灶做飯的活計,62歲的廚師吳敏勇已經(jīng)記不清自己做過多少次了。他將近三十歲時開始獨立掌勺,到現(xiàn)在一晃已經(jīng)三十年,“被請去下廚的情況,每年都有200次左右?!薄?/P>
但現(xiàn)在,這種給自己和鄰里做道別、給住了六十年的上杭做道別的場面,他是第一次見到。他呆了一會兒后說:“以后就沒有這樣的上杭了吧。”
昨日,臨近中午時分,上杭路191號樓邊上空曠的過道里,層層的大蒸籠疊起兩米余高,吳敏勇踮起腳尖伸手將頂端的大鐵盆掀下,升騰起一陣白色的霧氣。在前門的空地上,早已支起了八張大圓桌,未到中午十一點,就有人陸續(xù)入座。
一位80多歲的老依姆,身著盛裝,將這頓飯看成是一種儀式。
一碗芡汁倒進(jìn)大鐵鍋,他用湯勺攪拌幾下,放在嘴里試了試味道,似乎覺得并不滿意。打下手的林桂英默契地遞過調(diào)料碗。
一餐飯而已,對他而言本是件輕松的事情,但眼下的心情,他自己也說不清,以至于將熟稔于心的油鹽分量都給搞錯了。
在上杭路191號樓對面的204號門前,大紅紙貼著一張手寫的通知,“為慶祝上下杭拆遷,同鄉(xiāng)會定于十月二十日聚餐”。落款時間是10月16日,可能是打電話的人實在多吧,邊上又被補(bǔ)上一行細(xì)細(xì)的黑色水筆痕跡,“名額已滿”。
拆遷是好事但舍不得鄰里情
300多戶人家,離繁華的白馬路只有幾步之遙的距離,單是這兩點就給吳敏勇帶來無限的自豪感。
“以前上杭路住的都是商家富賈,多有名氣!”他念叨著,中亭街那么吵,有什么好的呢,先人有遠(yuǎn)見,早就看到上杭路地處交通要道,卻又鬧中取靜,住了六十多年,多好的一個地方。
然而經(jīng)過這些年的風(fēng)雨飄搖,上杭路一些房子早已被雨水侵蝕,吳敏勇說,每逢外面下大雨,自己住的宅子里就下小雨。
“拆遷是好事,但就是不曉得,大家以后還能不能常見面。”吳敏勇說,那種走街串巷在空地上搭灶擺鍋的場景,在所有人住進(jìn)商品房之后將不復(fù)存在。而上杭路這些一起生活了大半個世紀(jì)的老鄰居,也將各奔東西,不知道散落到哪里。
“我們都留了電話,到時候也可以互相聯(lián)系吧?!彼诌@樣寬慰自己道。
看著裝飯舉杯的街坊鄰里,吳敏勇怔怔立在一旁,悶聲不響抽著手里的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