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幫父母做一次家務;每月帶父母理一次發(fā),每年給父母的生活費用不少于月平均工資或收入……在山東曲阜,孝道如今成了對全體官員的硬性要求。曲阜市委書記李長勝22日在曲阜市打造“彬彬有禮道德城市”動員大會上說,要將孝道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紅線”,不孝者不得提拔重用?。?0月23日新華網)
百善孝為先,孝乃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美德。如今曲阜以孝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紅線”,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創(chuàng)舉。這一舉動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贊頌與傳揚,也是對于官員品德的更高要求。然而值得警惕的是,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把孝與廉分開,更不能顧此失彼。
古代也有關于孝順的選官制度,“舉孝廉”就是漢代重要的官員推舉制度。它規(guī)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如今在儒學先師孔子的故鄉(xiāng)打造彬彬有禮的道德城市,更應該把孝與廉相結合。
有這樣一些官員,他們貪污腐敗,挪用公款,但是日常行為上卻極為節(jié)儉。并不是所有的貪腐官員都把“犯罪證據”擺出來給人看,表面上他們依舊是“好干部”,上班開會,在家孝順父母,照顧孩子家庭。有的人直到東窗事發(fā)的那一天,家里人才知道。
提拔官員多了一道“孝”的門檻,但愿這不要成為某些人的特殊機遇。為何這么說,就如同考試,某一門偏科,如果其他科目都非常好就可以把平均分“拉上去”。無論是曲阜市選拔官員還是以后其他地方,當以“孝”來選拔官員,都應該警惕孝的“天平”,它不應該成為“偏科”干部拉分的砝碼,也不應該成為被拉分的對象。孝與其他選拔科目一樣都必須“達標”。
孝是衡量一個人人格、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準,但是官員考核不能只有一個標準,執(zhí)政水平,辦事能力與道德水平并不成正比。一些官員家里一套、外面一套,貪污往往是欲望的驅使,而這與對待家庭父母老人的孝順是兩個系統(tǒng)。因此,孝廉并舉,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