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勸阻亂倒垃圾,鄧州市57歲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彭付振被鄧州市衛(wèi)生局的干部黨青毆打,事被曝光后,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相關部門對事件當事人做出了處理:鄧州市衛(wèi)生局決定,將其退回原單位工作,公安部門對其實施行政拘留和罰款處罰。其他相關單位和責任人,正在調查處理當中。(11月1日《中國青年報》)
在輿論壓力下,相關部門做出了迅速的處理,應該說這是對輿論的一個積極回應。但相關部門對該事件的處理信息中,“借調”一詞顯得分外扎眼!由此衍生出的諸多問題也值得引起干部管理部門的深思。
如果不是因為毆打環(huán)衛(wèi)工事件,不知道這位借調干部還要“被借”多久?2007年當事人就借調到了衛(wèi)生局,為啥一借就是5年?為啥不理順其身份關系?退一步來說,即使是借調的干部,到你的單位,你就該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不能形成干部管理教育真空和黑洞!而事實上,相關單位壓根就喜歡用“借調”干部來做文章。一方面借調干部可管可不管,反正其隸屬關系不明確,出了問題可以推責,做出成績可以歸自己;一方面被借調者也在空空里頭過日子,既可以偷懶鉆空子,還可以兩邊撈取相關的經(jīng)濟利益。在這種兩邊都可以管、又可以不管的狀態(tài)下,借調干部的思想教育就成了真空,“鄧州市衛(wèi)生局決定,將其退回原單位工作”,當事人黨青毆打環(huán)衛(wèi)工事件的處理結果的確出乎人們的意料。或許其個人身份的確是借調,但大家也可以提出質疑,這其中是否存在貓膩?因為網(wǎng)絡上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句流行語:“有一種身份叫臨時工”。言下之意是不出問題則已,如果一旦出了問題,啟動問責程序之后,臨時工身份就冒了出來,然后來一句“疏于管理、給予辭退”,便收工了事!對于干部的日常管理,不管是借調的,還是臨時聘用的,不管其身份如何,只要在自己的部門工作,都必須要納入制度化管理,責任追溯不能因“借調”或“臨時工”而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