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做買賣應當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然而,現在某些商人已經在公然違背商業(yè)道德,就拿買藥來說便是很好的例證。國家規(guī)定,抗生素類藥物必須執(zhí)行處方賣藥,但藥店多的比賣菜的還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藥店賣藥的只圖掙錢,顧客買什么藥都可以,根本沒人索要處方。這是其一。其二,你想買便宜一點的藥,營業(yè)員卻說沒有,經他們推薦的都是新特藥,藥價搞得讓人害怕。
這只是筆者的遭遇嗎?非也!據《大河報》11月3日報道,“去藥店買藥,一定要蹲下來!”近日,一條標題為“藥店潛規(guī)則”微博在網上被熱傳。11月2日,記者走訪鄭州市7家大型連鎖藥店,發(fā)現類似“潛規(guī)則”在鄭州也有:便宜藥放在下面,醒目位置則是貴藥。這的確是潛規(guī)則,怎么會筆者在新鄉(xiāng)和記者在鄭州的遭遇是一樣的呢?看來,真是無商不奸?。∵@實在讓人感到煩惱。
記者采訪鄭州大學藥學院教授時,教授講,只要藥品通用名一樣,不管它的商用名如何花哨,實際藥效基本沒有差別。鄭州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則建議市民購買國家制定的307種臨床首選藥品。然而,如果是廠家換湯不換藥的玩花哨,表面上是新特藥,實際上是極普通的藥效,對于消費者和病人來講肯定是“盲人摸象”不知其內情,只有上當受騙的份。
現在的問題是,不管國家怎么規(guī)定,就是大家都愿意按照國家指定的307種臨床首選藥品去買,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償。藥店的商家總能得到應急反應,讓你撲個空,結果你只能按照他們推薦的藥品去花錢。除非你有足夠的耐心而且多少懂一點藥理知識,否則你很難買到自己認為是便宜的藥品。
不瞞大家說,在筆者認識的很多年青朋友當中,他們的孩子得了感冒病都很少是吃藥治好的,十有八九都是輸液給治好的?,F在已經是數也成了習慣,不輸液就治不好病。而且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不管是公立醫(yī)院,還是私立醫(yī)院和個體診所,統(tǒng)統(tǒng)一個摸樣:都是認錢不認人。這種道德的缺失相當嚴重,但醫(yī)院還是覺得不掙錢。由此可見道德和良心的變異在商業(yè)經濟社會中日益泛濫,如不引起監(jiān)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社會的信任危機將是不可避免的。
的確,新聞報道中說的沒錯,要想買到國家制定的307中臨床首選藥品,我們到了開放性的大型藥店,真的去練練扎馬步才行,否則是很難買到一些便宜藥的。
《老子》中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意思是說,忠誠的話不一定好聽,悅耳的話不一定忠誠。好人的嘴巴不一定巧,善說漂亮話的不一定是好人。因此,食品藥品監(jiān)管部門不要覺得老百姓說的不好聽,藥品監(jiān)管不力已經是事實,問題出現這么多如何解決,監(jiān)管部門應當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復,不能對新聞報道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任由藥商胡亂經營,公然坑害百姓利益。否則就是監(jiān)管者的失職和瀆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