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老人摔倒,有人正巧路過,出手相助,老人表示感謝。這對于一個60歲以上老人即將超過兩億的社會來說,本應(yīng)是一件相當正常的事。而今,老人摔倒了沒人敢扶這樣的新聞不斷刺激著國人脆弱的神經(jīng)。于是,當有人扶起摔倒老人,過后還能得到感謝,就仿佛是雨過天晴,把人們心中的陰霾一掃而光。難怪有記者會把這樣的事情當成新聞來報道,各大網(wǎng)站更是紛紛轉(zhuǎn)載。這不能不讓人心生感慨,但這卻是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
據(jù)《齊魯晚報》11月3日報道,青島一名九旬老太不慎在路邊摔傷,被好心人及時救起后,老人執(zhí)意要傾囊感謝好心人,被婉拒。在這里,應(yīng)該感謝好心人,他有勇氣去攙扶摔倒老人;更應(yīng)該感謝這位老人,也感謝老人的子女,他們沒有去訛詐好心人,他們的精神都是值得稱道的。不得不承認,有勇氣扶起摔倒老人已經(jīng)屬于一種“瀕危精神”,需要列入保護的行列了。
曾幾何時,攙扶摔倒的老人成為國人擔驚受怕的事情,做好事被認為是一種流汗流血又流淚的事情,有誰能在做好事時隨身攜帶攝相機,保證身邊有三位目擊證人?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許云鶴案”成為了國人行事的標桿。盡管在“彭宇案”五年后,有官員說出事情的真相,但是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于事無補。而國人的麻木不仁更讓助人者感到寒心,讓道德滑坡雪上加霜。得到感謝,在當下似乎成為了一種奢侈。在公交車上,給人讓座,有時候,連一聲謝謝都沒有。更有救人者不幸遇難,被救之人卻無情地離開,這能不讓人寒心嗎?這是一種怎樣的麻木!
在這當中,醫(yī)藥費成為其中的重要幫兇。這些年來,醫(yī)藥費已經(jīng)成為國人的不能承受之重。可以設(shè)想,在“彭宇案”中,如果醫(yī)藥費不高,案件的賠償不是十萬,是一萬,這個案件的關(guān)注度就會直線下降。如果是一千,徐老太也不一定“咬住”彭宇不放。再說了,如果是一千,也許對于當事人來說,就不會引發(fā)訴訟,就算被誣陷,也就賠了算了。這個事件就不會引發(fā)如此軒然大波,也不會被放大到舉國皆知的地步,引發(fā)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其實國人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是“扶不起”。如果醫(yī)藥費不是如此高昂,人們就算承擔被誣陷的風險也不至于那么擔心,對于摔倒的老人也不至于望而卻步,不至于如此“冷漠”。
現(xiàn)實雖然不盡如人意,還是應(yīng)該看到,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方興未艾,將來城市中的攝像頭將不斷增多,只要攝像頭不要成為“中國式攝像頭”,在關(guān)鍵的時候,不會莫明其妙壞掉,助人的行為將會比以前更安全,被誣陷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很多。更重要的是,青島的這位老人讓人看到人間自有真情在?!逗比請蟆吩?jīng)報道,家住武漢市漢陽知音西村87歲周婆婆,為自己寫下并隨身攜帶的一份聲明。聲明上寫著,“本人在人行道上摔倒被人施救,施救者免責?!边@些都讓人看到了正直和善良。
但是國人的愛心在那些被放大的事件中漸漸冷淡,國人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需要長久的醫(yī)治,而醫(yī)藥費又是國人的不能承受之重。呼喚愛心的回歸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讓愛心不再猶豫,讓愛心不再退縮,讓愛心不再有顧慮,不僅僅需要城市設(shè)施的完善,需要法律制度、醫(yī)療制度上的完善,更需要人性的回歸。如果不敢扶起老人成為一種習慣,那么有一天沒有人扶起的就是我們自己了,畢竟每一個人都會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