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孩子”風靡網絡之后,“中國式名校情結”出現了。據《武漢晚報》報道,每年世界大學的各種排名出爐,總會牽動眾多準留學和家長的心,中國學生在申請學校時,往往希望所申請的學校規(guī)模要大,學校要有名氣。“名校情結”是中國留學生和家長揮之不去的美麗夢想。(11月2日《武漢晚報》)
不僅在申請國外大學時,中國學生有“名校情結”,選擇國內大學也同樣如此。中國學生普遍存在的“名校情結”其實是跟風行為在內心的反應,其折射出中國學生普遍缺失獨立選擇大學的能力。
中國學生缺失獨立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的能力,首先源自于學生對自己興趣的茫然,他們不能根據自己對未來的打算和自身的實際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yè)。在現行的教育下,中學生很難有時間去嘗試更多可能性,來發(fā)現和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稟賦。每個人都能從彼此的身上看到自己:不停地做題、考試,奔赴考場,爭取“漂亮”的分數。
在這樣以考試分數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下,中國學生就算有時間思考未來想做什么,也會立刻被這樣的念頭打回去,“等過完高考再說吧”。而老師和家長也語重心長地說:“現在最重要的是高考”。于是,等到填報志愿時,學生迷茫了,想想自己,不知道自己興趣是什么,看看紙上的學校和專業(yè),不清楚他們具體能給自己帶來什么。
這時候,名校就彰顯其作用了,一份學校排名表就必不可少了。清華北大,如雷貫耳,選了準沒錯,不行就人大、復旦……在對自己、對學校很茫然的情況下,一所學校的排名就成了學生選擇的重要依據。
中國學生缺失獨立選擇大學的能力,還與中國學生缺乏批判思維有關。我們的教育(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提倡死記硬背和服從權威,不提倡學生對課本知識、現成結論進行獨立思考,提出質疑,自由闡述,形成自己的觀點。
近日發(fā)布的《2012中國SAT年度報告》顯示,參加美國高校入學考試的中國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績達到1800分“及格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夏谷鳴指出,這是由于中國的教育缺乏對批判性思維訓練。
缺乏批判思維,使中國學生更傾向于服從權威,服從一些機構、組織發(fā)布的大學排名情況,也服從社會對名校的普遍認識:那里意味著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設備、師資力量,進入名校將意味著成功。于是他們對名校、對大學排行榜深信不疑。
這當然就導致了對名校一擁而上的跟風行為。而在內心上,則成了對名校的“情結”,因為名校是被權威,也被社會大眾所肯定的,這樣才能使他們安心。如此來看,報道中提到的那位武漢某高中生對排名100名開外的霍夫斯塔拉大學失望就不難理解了。而他對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他們的理論一無所知,也可以看出,他的專業(yè)選擇也是對“名專業(yè)”的跟風而已,其原理與對名校的跟風并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