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起到年底,河北將在全省開展中小學校和在職教師有償補課集中專項治理,并重點查辦在課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課上不講課后講并收取補課費,以及打擊報復不參與有償補課學生等嚴重違紀、敗壞師德的行為(據5月23日《新華社》)。
對中小學在職教師有償補課進行集中專項整治,可以說是全國各級教育部門近幾年來的“常規(guī)動作”,并沒有什么“新鮮”之處,值得品味的是,河北這次對有償補課專項治理的重點,是放在查辦“課上不講課下講”,以及打擊報復不參與有償補課學生等嚴重違紀、敗壞師德的行為。實際上這也折射出該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一些中小學老師,本該在課堂正常教學中給學生授課的內容,故意“說一半留一半”,把很多學生不懂不理解的問題留給課后的收費輔導班上講。而對于沒有交費參加輔導班的學生,則是故意冷落,乃至連同這些孩子的家長,都被視為“不受歡迎的人”。這種情況不只是存在于河北,甚至可以說在全國范圍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不言而喻,河北教育廳將“課上不講課下講”所帶來的有償補課以及對不參加有償補課學生的報復行為,作為集中專項治理的重點,是具有針對性的有的放矢。但能否收到預期成效,是否可以終結這一嚴重“敗壞師德”的現象,著實還需要下一番細致的狠功夫,在筆者看來,因為利益關系的特殊,完全坐等家長舉報查處還很不現實,除了完善相關舉報制度,嚴防舉報家長的信息泄露之外,更考驗各地教育監(jiān)督部門的落實智慧。筆者以為,“課上不講課下講”并借機補課斂財這一現象,多是發(fā)生在公辦學校的公辦教師身上,在民辦中小學極少出現。因此,除了視情節(jié)輕重分別給予批評教育、誡勉談話、責令檢查、通報批評甚至年終考核“一票否決”之外,更應當與教師的“飯碗”相關聯甚至納入法律整治范疇。
“課上不講課下講”,故意將疑難內容放在課后的收費輔導班教授學生,不僅僅有損師德,實際上也是授課權的一種“腐敗”,不但會讓學生失去對老師的信任,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給家長增加經濟負擔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精神壓力,而且這種現象既是“頑疾”又呈現蔓延之勢,已經到了非下猛藥重點整治不可的程度了。
?。ㄔ}為《對“課上不講課下講”需納入法律整治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