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南京有一家營業(yè)了11年的小小理發(fā)店貼出了一則通知:“11月10日、11日兩天辦理退卡,請互相轉(zhuǎn)告,謝謝?!本用駛冮_始只覺得奇怪,當?shù)弥?,感動得直想流淚。原來,店主馬玉劍最近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治療一周后堅持回到店里,為顧客辦理退卡。
事情經(jīng)報道后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不少媒體更是不吝版面刊發(fā)相關評論文章,其中不乏“肺癌店主退款是誠信標桿”、“‘患癌退款’凸顯大仁大義”一類的溢美之詞。
毋庸置疑,馬玉劍“患癌退款”的做法乃是誠信之舉,他無愧于“誠信店主”的稱號。然而,竊以為也無須對此過度解讀,更不必將其拔高到“大仁大義”和“誠信標桿”的高度來進行詮釋。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理發(fā)店無法繼續(xù)為顧客服務,顧客的消費卡余額理應退還,這是最基本的契約精神,也是店主應盡的本分。他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與“大仁大義”和“誠信標桿”八竿子打不著。
當然,“患癌退款”之所以收獲那么多看起來“不靠譜”的贊揚,有著特殊的社會背景。現(xiàn)如今,不講誠信的人委實不少,導致社會道德底線和誠信標準不斷退守。不貪污的官員就是好領導、不打人的城管就是好城管,類似的似是而非的觀念頗有市場。如果連退還顧客的消費卡余額都成了“大仁大義”和“誠信標桿”,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整個社會的誠信標準實在太低,不講誠信的人實在太多。
作為個人,理應堅守誠信、善良等最基本的良知和底線,不向丑陋妥協(xié)。媒體和全社會則更應反思在新形勢和新環(huán)境下,如何重新構(gòu)建更科學更合理的社會誠信體系和社會評價體系,而不是隨波逐流,無原則地降低標準。畢竟,誠信和良好的社會風氣很多時候都是需要堅守和引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