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的王女士再次變更了自己的聯(lián)系電話,為了躲避上大學的兒子跟她要錢,她今年已經(jīng)第6次換號了。王女士每個月給兒子1000元生活費,“學費和材料書本費我另外給”。她覺得這些錢對于一個在校生來說,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肯定夠用。(11月15日《半島晨報》)
王女士及其老公都是臨時工,收入不多。自己家中的情況,這位大學生不會不知道,在明知家中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這種近乎瘋狂的要錢舉動,逼得母親多次更換手機號,著實讓人傷不起。
首先,傷不起的是含辛茹苦養(yǎng)育自己的爹娘。爹娘賺錢供我們成長是應(yīng)該的,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也不完全是,我們要知道感恩,不能張開血盆大口吞噬了歲月寫滿滄桑臉龐的父母。在困難的家境和兒女不知感恩的啃老面前,我們的爹娘是傷不起的。
其次,傷不起的是我們自己。盡管我們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將手一次次伸向父母,可是我們自問,每一次的伸手都是合理的嗎?沒有可以節(jié)儉的地方嗎?如果能夠給予更多,我們的父母會義無反顧,絕不會有絲毫“私心雜念”。但我們也要懂得自食其力,懂得節(jié)儉的美德,我們更要飛出父母的懷抱在天空下翱翔。否則,走在人生道路上的我們自己豈能傷得起?
再則,傷不起的還有我們的社會。對于物資生活,社會上在攀比,學校里在攀比,沒有了這樣的攀比心理,就沒有了“窮追猛打”式的啃老,也不會有了無奈的更換手機號碼。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我們的社會有告訴孩子的義務(wù),并且讓他們牢記于心。追求豐富的物資生活不僅沒有錯,還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只是我們不能在這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
王女士已經(jīng)換了六個電話號碼,我們多么希望這是她最后一次換號碼,讓空中電波傳遞出的是更多的親情,更多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