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學院有一門“酒文化”選修課,很受大學生青睞。一堂課主講老師準備了5款洋酒:干白、桃紅、西班牙和美國產(chǎn)的干紅,還有一支香檳,加起來一共有16瓶。下課時,記者看到不少同學都是臉紅紅地走出教室。(11月25日《錢江晚報》)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沒有最雷,只有更雷。相比國內(nèi)一些高校開設的圍棋課、愛情心理課、爬樹課,中國計量學院的這一門“品酒課”直接“秒殺全場”。雖然報道中提及“品酒課很受大學生青睞”,但輿論對此普遍表示擔憂和質疑。或許,我們有必要追問,如果真的是“品酒”,有必要一節(jié)課齊刷刷喝掉16瓶嗎?這些正宗的洋酒究竟從何而來,又是誰在為此買單?
流氓其實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生活中,任何事情只要貼上“文化”的標簽似乎就顯得高人一等,無懈可擊。然而,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文化”并非一個框,什么東西都能往里裝。面對采訪,開設“酒文化”課的楊老師認為“酒里有很多文化”,并坦言“學生經(jīng)常問我,聚會的時候該怎么點酒,什么菜配什么酒,送人選什么酒好,去法國旅游該買什么酒……”恕我直言,實在看不出這樣的“酒文化”課里究竟有什么文化,有的似乎只剩下大學生功利浮躁的心態(tài)和大學精神的迷醉。
德國現(xiàn)代大學之父洪堡認為,“大學不僅是傳統(tǒng)的教育機構,而且是科學研究的中心。它總是把科學當做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來看待,它因此也總是處于研究探索之中。”而美國著名教育家弗蘭克斯納也說,“大學是全心全意獻身于發(fā)展知識,解決各種問題和培養(yǎng)人才,并盡量努力向高水平看齊的特殊組織。它不是一個溫度計,不必對社會每一流行的風尚都做出反應。”遺憾的是,我們的一些大學似乎并不懂得自己的價值追求和社會責任,越來越由“真理的圣地”墮落到職業(yè)培訓的深淵——哪個行業(yè)熱門就依樣畫瓢開個專業(yè),社會上什么流行就來學習什么,逐漸喪失了對人個性的錘煉和對知識真理的探索精神。
這么說,并不是要一味否定大學課程的創(chuàng)新,而是指出現(xiàn)階段大學教育的任何嘗試都要把握好度。不能老是趕社會的時髦,追潮流的腳步,而是要有自身清醒的價值判斷和精神底線。如果說圍棋課的開設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愛情心理課的興起是要給人一個健康的愛情觀,爬樹課的設立是為了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和生存技能,那么,“品酒課”的開設究竟是為了什么呢?高雅卻“花瓶”的飲酒姿態(tài)還是所謂良善的人際交往,抑或如網(wǎng)友所言“為考公務員當官做準備”?
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在今天,南開大學做出決定,“今后將在校務委員會中設立學生席位,讓學生參與‘治學治?!?。無意做對比,卻又逼著人去反思不同學校對待學生和學術的不同態(tài)度。個人認為,飲酒的確有講究,但可以通過生活經(jīng)歷和其他渠道來學習,不用專門開設一門課來討論和探索?!捌肪普n”的背后是大學精神的迷醉,這股風需要及時得到“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