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各大門戶網站首頁有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有北京媒體報道稱,北京朝陽法院判決河南長葛市10名截訪人員非法拘禁罪成立,截訪人員獲刑。這條消息甫出,許多網友極盡溢美之詞,然而讓人“掃興”的是,當天下午北京市高級法院澄清稱,案件尚未宣判,消息不實。不少圍觀者一時愕然。
雖然官方辟謠稱該案尚未宣判,但也從一個側面披露了公眾關心的“截訪案”已經有過開庭審理。然而,無論前述截訪人員是否真實被判罪,現實中的信訪矛盾則確實存在,截訪之惡帶給信訪者的傷痛堅硬地普遍存在?!敖卦L獲刑”被瘋狂傳播背后所蘊含的,是公眾對截訪的深惡痛絕,以及對信訪現實與未來的深切憂思。因此可以斷言,人們對截訪者罪與罰的關注,并不會因為官方的辟謠而消失。
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對于涉案的10名截訪者,多數評論認為,司法機關在“拍蒼蠅”的同時,更應該“打老虎”。因為,截訪人員不過是“截訪令”的具體執(zhí)行者,作為授權作惡的地方政府才是始作俑者。然而,“打老虎”又談何容易!畢竟這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應當看到,地方政府不惜血本截訪,“黑監(jiān)獄”在北京長期堅挺,自有其內在的邏輯。顯然,處理截訪案件,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而是一個體制性難題?!敖卦L”問題的背后,實質上是中國現行信訪制度的問題。
關于信訪,按官方的說法是中央與人民群眾直接聯系的重要渠道,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努力為人民服務”的重要途徑?,F行信訪制度因此而擔負了兩個主要職能:一是公民政治參與,中央政府通過“下情上達”監(jiān)督下級政府;二是公民權利救濟,民眾的權益遭受侵犯,可以通過信訪渠道向上級政府申訴自己的冤屈,這樣,信訪也就成為公民優(yōu)先于行政救濟乃至司法救濟的一種特殊權利。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信訪已變異為地方政府極力維穩(wěn)的對象,如何減少信訪量似乎成為各級政府心照不宣的工作目標。顯然不難理解信訪的變異邏輯:在一個封閉的權力體系內,政府官員的選拔任用是上級政府(領導)說了算,而非選票說了算。這種自上而下的授權機制和權力架構,也就決定了各級政府本身就是“同穿一條褲子”的利益共同體。這種利益勾連,最終使得上一級政府對下屬的“截訪”予以或明或暗的支持,哪怕這種支持本身就是違法的,甚或與中央權力相抵牾也在所不惜。
應當說,作為信訪制度的制定者和仲裁者,中央政府對于地方政府的截訪行為,歷來是持高壓態(tài)勢的。但其本身也因與下游各級權力有著種種復雜的利益關聯,而處于騎墻狀態(tài)——正如有學者所分析的,中央政府既要保證言語的暢通并以此抵制基層政府的官僚主義,又要防止大規(guī)模的進京上訪和集體上訪以致對政權、社會造成沖擊;既要對某些基層政府的違法現象進行嚴厲彈壓,但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基層官員的既得利益,以激勵其執(zhí)行中央政令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