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不可能讓腐敗“零發(fā)生”,但對已知的腐敗應該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對腐敗的痛感不能消失,但也不能陷入“腐敗泛化心理”。反腐敗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滋生麻木心理。
中國社科院第二部反腐倡廉藍皮書——《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2》在京發(fā)布。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在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中,反腐敗問題高居前列。因價值觀、評判標準和地位利益不同,不同社會群體對于腐敗現(xiàn)象的主觀感覺出現(xiàn)差異:不僅有對腐敗的“痛感”,還出現(xiàn)了“麻木感”。
腐敗造成資源配置和發(fā)展機會不均等,貧富差距加速擴大,權(quán)力運行梗阻和行政效率低下。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必然對貪污腐敗會有痛感。在風清氣正的社會里,公權(quán)力源自人民且服務于人民,濫用公權(quán)牟取私利的腐敗現(xiàn)象為公眾所不齒。但也要警惕一種凡事都歸咎于腐敗的“腐敗泛化心理”:有人因為性格內(nèi)向而失去了工作機會,卻不假思索地認定面試結(jié)果不公,存在招聘腐?。挥腥艘驗楣ぷ髂芰Σ粔蚨鴽]能獲得提拔,卻心懷怨氣地認定選拔過程有問題,存在用人腐敗。他們把正常的社會競爭視為腐敗分子的幕后操縱,遭逢不如意事不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把腐敗看成天羅地網(wǎng),萬事萬物籠罩其中。把腐敗作為不思進取的擋箭牌,認為再努力也沒有意義。這些想法極其有害,它使人無法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也無法找到通往光明和希望的道路。最可悲的是,把世界看得一片灰暗,便等于認可了腐敗現(xiàn)象的合理性,反腐敗也就成了無從下手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然,比“腐敗泛化心理”更有害的是面對腐敗的麻木心理。因為在混沌空間中呆得太久,權(quán)錢交換之事看得太多,甚至因為自身從交易中獲得了好處,就產(chǎn)生了一種是非不分的寬容心。有些人對地方官的要求很簡單:你把經(jīng)濟搞上去了,有些腐敗不成問題。有些人不愿意讓名聲在外的貪官下臺:他已經(jīng)吃飽了,再換個餓狼上來豈不更糟?有些人甚至覺得腐敗是社會運行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以有限的代價,讓沉重、生銹的機器運轉(zhuǎn)起來,好過這架機器一動不動,不能創(chuàng)造任何價值。
這些林林總總的看法,錯就錯在他們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而沒有看到腐敗作為一頭兇猛的怪獸,不僅有違社會正義,而且具有無限膨脹和吞噬一切的威力。腐敗者從來都是貪得無厭的,腐敗的升級從來都是滾雪球式的。即使個別腐敗分子有適可而止之意,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也不會同意他金盆洗手。如果沒有外力阻止,腐敗就是一條開弓沒有回頭箭的不歸路。這樣,腐敗團伙的下場只有兩個:要么是在大嚼的過程中被擒獲,要么禍害完整片莊稼后逃入山林。對于公眾來說,如果不想讓他們吃光自己的莊稼,就只能與之堅決斗爭,而不能姑息縱容。
在解決了觀念認識問題后,還有個行為文化問題。腐敗現(xiàn)象的滋生,既是由于掌握了權(quán)力的人巧立名目,設卡尋租,索賄受賄,也是由于民間請托風氣的盛行。很多人一方面痛恨腐敗抬高辦事的成本,另一方面在遇到看病就醫(yī)、子女入學、就業(yè)求職、工作調(diào)動、糾紛訴訟的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請客送禮走后門。當然有很多人是被裹挾其中,未必想占多大便宜,只是不想吃虧,但也有些人主觀上就是想通過抄小道而獲得額外的好處。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當請托送禮成為普遍的敲門磚,腐敗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了??梢哉f,貪腐既是官員自身鉆營的“成就”,也是公眾縱容甚至推動而生的后果。
有權(quán)力的地方就有可能滋生腐敗。雖然我們不可能讓腐敗“零發(fā)生”,但對已知的腐敗應該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對腐敗的痛感不能消失,但也不能陷入“腐敗泛化心理”。反腐敗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滋生麻木心理。對明目張膽的大腐大惡要斗爭,對不起眼的小腐小錯也要必懲必糾。普通人也許沒有機會站到反腐第一線,但從糾正請托文化的身邊小事做起,也是為社會風氣的好轉(zhuǎn)輸送正能量。(作者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