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曝光了北京西三環(huán)兩家分別藏身于公園和古寺中的疑似公款消費場所,其中一家最低人均消費需6000元。大多就餐者都開單位發(fā)票,就餐者還會把車牌遮住或卸掉,央視畫面中的一輛車掛著某機關單位出入證。與此同時,15日《經濟參考報》刊發(fā)的《畸形消費之惑》報道了公款吃喝奢侈浪費的現象,文章稱“私人會所,三人吃一頓50萬很正常”。
公款吃喝,沒有最雷人只有更雷人?!鞍隧椧?guī)定”的一記重拳打得那些“公款蝗蟲”狼奔豸突,銷聲匿跡于富麗堂皇的星級酒店,沒想到人家換個馬甲暗度陳倉紛紛轉飛私人會所。胃口、膽量之大著實驚人。
“八項規(guī)定”沒有管住一群吃貨的大嘴,問題的關鍵并不在幾條規(guī)定上。要禁止公款吃喝,從技術的角度著手,也不是難于上青天的事。個人以為,釜底抽薪的做法,首先是要在各單位財政預算上正本清源。一個部門最低的財政支付究竟多少就可以維持各項機制的正常運轉,具體到三公預算來說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
三公開支,很少有應急突發(fā)的狀態(tài)需要財政增加預算,每年需要多少錢基本算是一個常量,彈性空間并不大。每到年底,見諸報端的常常是各單位突擊花錢,這正是預算過大造成的。誰都知道突擊燒錢的好處在于,總以無底線的支出證明自己財政現狀的窘迫假象,為的是來年的預算做得更大些。否則,無法想象一個部門會窮到需要突擊花錢的地步。在財政預算上,讓各部門也和咱們尋常百姓一樣過緊巴巴的日子,估計像這樣的天價賬單,就不會經常出現。
與之相輔,三公開支透明,制度化的定期曬曬各自的賬單,錢用到哪里,怎么花的。本著民間有奇才的原則,相信總有些對數字感興趣的人,會從中找到浪費的端倪。像古剎內的豪門盛宴人均數千元的消費這樣的賬單,估計再不要臉,也會知道遮羞。
當然咱們都知道,一切制度得以落實必須保證相應的處罰機制同時正常運轉。一個沒有問責或者問責乏力的政策只能算是“紙上的規(guī)定”。若把公款吃喝入法,施以重典,把公款吃喝的錢財視為貪污款,并以貪污罪論處,估計真正敢打算頂風而上者,到那時恐怕飛得再高,也會避免做“折翼天使”吧!
要說,咱這里也不是沒有先例,國內的第一次司法實踐是在09年的岱山縣高亭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院長傅平洪因公款吃喝而入刑。為何幾年過去了,再沒見到有人因公款吃喝而受到刑罰,這事往深里說,估計那些有司其職的一些人,也是公款吃喝的既得利益者,等于是強盜捉賊,監(jiān)守自盜還不鼠禍橫滋才是咄咄怪事。
三公支出每年上千億,這還不單單是浪費公帑的奢侈之風,就像西諺所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其實很多官員赴宴之前已經做好了“吃人家嘴軟”的準備,“嘴上腐敗”的交際場變成權力、利益的交易場,中國很多問題都和嘴上的腐敗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你看,咱這里目前的狀況就是這樣的,媒體監(jiān)督不能和體制內監(jiān)督良性互動,體制內監(jiān)督又不能和司法問責有效鏈接,咱們看到這個鏈條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斷開的,既無因果關系,也沒有承啟作用。(央視曝光的公車,機關通行證可有人順藤摸瓜看看究竟多少銀子入胃么?)指望幾個規(guī)定,欲禁止蝗蟲們設在地下會所的“辦公桌”、“交際場”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莫說言之不預。(文/貓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