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們居住的現(xiàn)代都市,鋼筋叢林。一扇門、一堵墻、一幢樓,就像一道道鴻溝,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也割裂了“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tǒng)。樓道里狹路相逢,別說問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5月21日《三秦都市報》)
社會在劇變,我們的生活也在劇變。很多人都感慨現(xiàn)代社會的冷漠,最為深切的莫過于舊有的熟人社會已漸行漸遠,舊時的鄰里關系打成一片的熱鬧景象難以再現(xiàn)。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叫《對門有多遠》,作者說自己住在城市的小區(qū)里,對門離自家兩米開外,卻全然不知道對門姓啥名誰。
但請別忘了,“遠親不如近鄰”說的是傳統(tǒng)農耕時代的場景。在如今的農村,這樣的場景依然存在且濃烈。顯然,所謂的陌生,僅僅指城市人之間的“陌生”,用中國進入“陌生人時代”來概括這個社會,不免以偏概全。
農村人鄰里之間之所以能夠打成一片,就在于彼此同處一個圈子,同一個層次,可以毫無顧忌地談論家長里短。城市人當然也自己的圈子,只不過,這個圈子中很可能沒有鄰居。顯然,鄰里舍近求遠,既有對陌生人的提防,也有社會運行成本的考慮。這是人之常情。一者,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如果骨子里彼此不是一路人,既沒有共同的信仰觀念,又沒有共同的愛好興趣,如何走到一起?你讓焦大與林妹妹談論詩歌愛情,你讓他們怎么談?圈子里的人走得很近,何嘗不是一種“遠親不如近鄰”?二者,這個社會生活節(jié)奏如此之快,工作壓力又大,誰不是每日早出晚歸,為生計奔波?沒有交流溝通,就沒有了解,不了解,如何產生彼此信任?沒有信任,貿然將自己的電話甚至家里的鑰匙交出,毫不設防,要多“二”才能做到?而且,居于城市者,多受過傳統(tǒng)教育,讓他們也像農村人那樣,端個飯碗隨處串門,恐怕只會被指責不雅觀、不禮貌、不懂規(guī)矩。當然,因為過分相信陌生人而付出的慘痛代價也是人們內心變得堅硬如麻的一個方面。
所謂的“陌生人時代”其實只是社會劇變的產物,因而判斷鄰里關系也應與時俱進,不必過于憂慮。畢竟,社會再怎么發(fā)展,人的社會性永遠無法改變。害怕孤獨是人類的通性,現(xiàn)實中的鄰里陌生,是陌生阻礙了信任,遠遠談不上“信任危機”。聽不到孤獨的鄰居病痛的呻吟,或者沒發(fā)現(xiàn)鄰居是否還好好活著等等,只是“不能”而非“不為”,也就不能拿來作為人性冷漠的證據。否則,同學間、同事間、朋友間甚至對陌生人的互幫互助中閃現(xiàn)的人性光輝就沒法解釋。
人與人之間的那堵心墻,并不很堅固。只要彼此放慢匆匆的腳步,在認可中找到默契,心與心就會慢慢靠近。如果說這是鄰里彼此都要做的,那么,防止陌生人時代的生命悲劇,就不是鄰居的事。(文/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