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根出身朝鮮名門順興安氏,字應七,得名于他胸腹上的七顆黑痣。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加快侵略、吞并朝鮮半島的步伐。安重根先是通過辦學開展愛國文化啟蒙運動,后又棄筆從戎,到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投身反日義兵運動。
出發(fā)前寫下絕命詩
1909年1月,安重根來到俄國的下里地區(qū),把曾在義兵隊伍中共事的11位戰(zhàn)友聚集到了一起,組成了一個“斷指同盟”。12名韓國愛國者,用匕首將自己左手無名指的第一指節(jié)生生砍斷。他們將鮮血集中在一個碗中,然后安重根蘸著鮮血,在一面3米長、2米寬的太極旗上,用漢字寫下“大韓獨立”4個大字。安重根在儀式結束后明確了自己的目標:“諸位等著瞧吧,不出三年,我一定叫伊藤博文這老賊死在我的槍下?!?/P>
1909年,獲知了伊藤博文的中國之行,安重根當即決定前往中國舉事。
但是這位慷慨壯烈、躊躇滿志的行刺者,實在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刺客。根據(jù)安重根在自傳中記錄的行刺準備,他似乎是揣著一把手槍就上路了。
安重根所用的武器是一把勃朗寧手槍,那還是他在參加義兵運動時從黑市上購買的。在所有的行刺準備中,最具專業(yè)色彩的細節(jié),是安重根將手槍子彈的彈頭銼成了十字形。這種不規(guī)則的彈頭形狀,會在子彈打入人體后造成翻滾,從而產(chǎn)生更大的殺傷力。
10月22日晚,安重根獲得了伊藤博文到達哈爾濱的時間應該是26日9時左右的信息。想到伊藤博文即將命喪自己槍口之下,安重根當晚用漢文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丈夫處事兮其志大矣,時造英雄兮英雄造時。雄視天下兮何日成業(yè),東風漸寒兮壯士義烈。忿慨一去兮必成目的,鼠竊○○兮豈肯比命。豈度至此兮事勢固然,同胞同胞兮速成大業(yè)。萬歲萬歲兮大韓獨立,萬歲萬歲兮大韓同胞!”(○○指伊藤)
距離十步左右開槍
1909年10月26日早晨,安重根檢查了勃朗寧F-1900式手槍,將彈頭刻成十字花的子彈上膛,上午7時離開金成伯家乘坐馬車來到哈爾濱火車站,隨日本僑民進入車站候車室。為了迎接伊藤博文,俄國軍隊加強了哈爾濱站的安保措施。當時的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也通知俄方,對進站的歐洲人和中國人要查看通行證,但是對日本僑民一律放行。當時留著大辮子的中國人和白皮膚、大鼻子的歐洲人很好區(qū)別,但韓國人和日本人在俄國士兵眼中卻無從分辨,更何況安重根的衣著和發(fā)型都儼然是個日本僑民,他沒有受到任何懷疑便順利地進入了候車室。
安重根沒有見過伊藤本人,也沒看到過他的照片,但是他觀察到,俄國人都身著軍裝,日本人都穿著便服,“一個留著胡須的矮個老人走在最前面,行舉手禮”,安重根就此判定“他就是伊藤”。
安重根走進站臺,站在俄國儀仗隊后面,9時30分,伊藤博文走到俄國儀仗隊前,距安重根10步左右時,安重根穿過俄國軍人空隙,沖過儀仗隊,相距伊藤博文五步左右,拔出手槍對準伊藤博文連發(fā)三槍。三發(fā)子彈命中伊藤博文的胸部、腹部,伊藤博文撲倒在地。
隨后,安重根并無十成把握打中的是伊藤博文無誤,于是又對著“一群日本人中走在最前面的身材高大者”,再發(fā)三槍,又射傷日本駐哈總領事川上俊彥、滿鐵理事田中清次郎和秘書官森泰二郎三人后被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