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法國小有名氣的八卦雜志Closer圖文并茂地刊出一對緋聞男女的風流花邊,這對男女不是別人,男的是現(xiàn)任法國總統(tǒng)弗朗索瓦·奧朗德,女的則是著名娛樂明星、被戲稱為“奧朗德封面女郎”的朱麗·加耶。捅破這層窗戶紙的,則是專事刺探名人隱私的“拍拍垃圾”——獨立攝影記者塞巴斯蒂安·瓦利埃拉。
沒有比此時此刻曝光緋聞,更讓奧朗德尷尬的了:由于內政、外交乏善可陳,上任僅18個月的他,支持率一度逼近個位數(shù),創(chuàng)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tǒng)任上支持率最低的紀錄。
按照八卦媒體的說法,他的正式女友瓦萊麗·特里維埃勒已“氣得住院”,人們一度擔心,將于14日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緋聞會喧賓奪主,搶走本應屬于改革綱領的重頭戲;人們更擔心,“女友事件”會把奧朗德2月的美國之行弄到一團糟,倘若特里維埃勒“罷工”,奧朗德究竟該選誰當“臨時第一夫人”同行,才不致過分失禮。
不過,事情看上去并不像外國八卦傳媒、尤其自13日起紛紛加入“打醬油”行列的英國小報所哄傳的那樣失控:被認為最可能借題發(fā)揮的主要反對黨、右翼的人民運動聯(lián)盟中,更響亮的聲音,卻是如前外長阿蘭·朱佩“總統(tǒng)也是人、也有私生活保密權利”的溫和性意見;民意也同樣“溫柔”,根據(jù)1月12日IFOP/JDD民調,84%的法國人不會因丑聞改變對奧朗德的看法,而OpinionWay同日民調甚至顯示,曝出緋聞的奧朗德,其民調支持率居然還略有回升。
曾有一句著名的政治格言稱,人無完人,但選舉政治的特質,卻會促使整個社會以完人的標準,去苛求政治家的私生活。
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建國200多年里離過婚的總統(tǒng)僅里根一位(且是在當演員而非總統(tǒng)時離的婚),個別有“風流韻事”的總統(tǒng)要么事發(fā)在從政之前(如艾森豪威爾二戰(zhàn)時和女秘書的情史,和近期幾位總統(tǒng)所謂“年少輕狂之事”),要么百般隱瞞諱莫如深(如肯尼迪諸多“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的情史,和富蘭克林·羅斯福與露西·默瑟·拉瑟弗德等人的地下情等),克林頓鬧出“拉鏈門”,原本不錯的公關形象就此一落千丈,險些“不得政治善終”。
反觀法國,情形卻大相徑庭:第五共和國成立至今,不過半個世紀多一點,確信有“小三”甚至更多情婦的總統(tǒng)、總理,就有埃德加·富爾、弗朗索瓦·密特朗、雅克·希拉克等一長串,個個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私情板上釘釘,無可抵賴,卻照舊生榮死哀,受到肯定、推崇。上任總統(tǒng)薩科齊不僅開創(chuàng)了第五共和國總統(tǒng)任上離婚、任上幽會的“紀錄”,更因新第一夫人布呂尼的歌星身份和復雜婚戀史,一度成為外國八卦媒體的“寵兒”,他手下的部長們也“乖乖不得了”,如曾任司法部長的達蒂,任上產子,卻連孩子生父是誰都“暫時保密”。
奧朗德本人雖然給人感覺有些“悶”,既往羅曼史同樣不同尋常:有過至少3個正式公開女友,第二任女友賽戈萊娜·羅亞爾是法國社會黨要員、前總統(tǒng)候選人,和他同居30年,生育四名子女,卻始終未曾走入結婚殿堂;現(xiàn)任女好友特里維埃勒原是政治記者,和他同樣是同居關系,這也使奧朗德成為第五共和國首位沒有第一夫人、只有“第一女友”的總統(tǒng),在國際上也算一件“新生事物”。
正如一位欲熱炒奧朗德八卦卻始終不得要領的英國小報記者在法國《世界報》上的吐槽,“奧朗德不過是一串法國好色政客中最新的一個”,法國人對此早已充分“免疫”,見怪不怪,又何來殺傷力?
相比之下,美國公眾對政治家私生活挑剔、苛刻,和這個年輕國家建國之初的清教徒背景有很大關系。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社會風氣并非偏開放、而是偏保守,在歐洲早就見怪不怪的同性戀婚姻,在美國的“松綁”過程既艱難又漫長,歷史上美國曾經掀起過全社會的禁酒風潮,好萊塢大片里一度“干干凈凈”……盡管這種清教徒風氣隨著60-70年代的顛覆之風,如今在普通人中已變得淡薄,但“政治家就該是道德完人”的思維定式,卻潛移默化地延續(xù)下來,并因選舉、黨爭需要和媒體、網絡的發(fā)達而被放大。
在歐洲則不同。根深蒂固的宮廷傳統(tǒng),文藝復興的自由風氣,讓“政治家也有隱私”的理念為社會廣泛認同,男女緋聞更多被認為是你情我愿的私事,只要不過分、不影響政務,就沒人愿意多事。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風流成性,但影響其在國內支持率的并非桃色新聞,而是政績,正因如此,經濟衰退前他宛如“不死鳥”,經濟滑坡后才再無昔日風光;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斯特勞斯·卡恩則是在美國被人抓住緋聞把柄,且接受司法調查期間一再“頂風作案”,讓好面子的法國人覺得“丟人丟到外面”,才從總統(tǒng)候選最大熱門一落千丈,變成政治棄兒。
奧朗德此次的事雖然“生猛火爆”,畢竟是關起門來的私事,法國人的本能反應,通常是認為八卦記者過分,而對奧朗德和兩位緋聞女主角則反倒不為已甚。反對黨也并非單純網開一面。首先,如前所述,法國社會風氣如此,政治家緋聞殺傷力本就有限;其次,反對黨并非沒用過“殺招”,卡恩事件就和薩科齊暗中“使壞”不無關系,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殺招”雖砍翻卡恩,同樣風流多情的薩科齊及其團隊也未落到什么好,反被連婚都沒結過就有了4個子女的奧朗德漁翁得利。既然此招不靈,且自身也未必沒有類似風險,還是不多事為好。
不僅如此,正如許多分析家所指出的,奧朗德內政、外交和社會改革等領域昏招迭出,支持率早已跌無可跌。前面提到其傳出緋聞后支持率居然反彈,一些媒體也調侃認為,是因為原先大家早已忘記這位總統(tǒng)大人,緋聞至少能讓一些人好歹想起他。既然僅從政績上抨擊奧朗德已足夠讓他難堪,又何必節(jié)外生枝呢?
此外,英國八卦小報迫不及待地介入和幸災樂禍,也在客觀上幫了倒忙——凡是英國人喜聞樂見的,法國人就偏不配合,反之亦然,這已是14世紀英法百年戰(zhàn)爭以來,這對冤家對頭間心照不宣的互動常態(tài)了。
推薦閱讀: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與女星茱莉戀情公開 前女友瓦萊麗獲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