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甲第巷中段西側(cè),有一處名為“秦衙埕”的地方。因所在之處有一座金甲舍人宮,便改稱為“舍人巷”,但周邊老居民還是習慣稱其為“秦衙埕”。
舍人巷示意圖
俯瞰舍人巷
“秦衙埕”中的“秦”,指的是明萬歷年間(1573-1620)的進士秦鐘震,他在泉州古城的宅第周邊,被稱為“秦衙埕”。據(jù)清道光《晉江縣志》載:“秦鐘震,字伯起。萬歷甲辰聯(lián)第進士……博極群書,工古文謫,清逸流麗,有才子之目。歷官知府,以目疾歸,歌詠自娛。性狷介,少而喜排諧譏諷,才藻橫溢,聞者絕倒。卒年八十余。著有《樗吟》,亦多成于游戲。”
正如史書所言,秦鐘震“喜排諧譏諷,才藻橫溢”,性格狷介幽默,喜愛譏諷調(diào)侃,郡人稱之為“惡人秦鐘震”,但也有“惡人不惡”的說法。秦鐘震在泉州民間留下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傳說故事。
舍人巷17號的門楣上刻著金甲小舍
有一次,新的泉州知府上任,秦鐘震知曉這位新知府是位道學先生,故意與他開玩笑,特地在屋前的白粉壁上寫了幾個大字:“嫖賭飲莫如我,掙杠打不讓人”。在泉州方言中,“掙”指打架時用拳打人。
第二天,新知府果然從他門前經(jīng)過,一見墻上的字,頓時氣得橫眉豎目,心想:“我到此地是為整頓風俗,豈容這等不法之徒如此明目張膽?”于是在轎中傳喚隨行差役問道:“這是誰的住宅?”
“是秦鐘震。”
“秦鐘震不是本地的進士嗎?”
“正是。”
知府點點頭,揮手令轎夫繼續(xù)前行?;匮煤?,他立即差人持帖請秦鐘震前來。秦鐘震不慌不忙,隨差役面見知府。寒暄不到幾句,知府便板起臉問道:“貴府門前那些大字,聽說是你寫的,果真如此?”
“是真的,是我寫的。”
知府正要發(fā)怒,秦鐘震卻笑著說:“太尊(明清時對知府的尊稱)請息怒。我在墻上寫的是‘嫖賭飲,莫,如我’,意思是嫖、賭、飲這類事莫做,應當如我一般節(jié)制;‘掙杠打,不,讓人’,是說爭斗打架之事不可為,凡事應當禮讓他人。”
新知府聽罷,不由得轉(zhuǎn)怒為敬。雖心知被戲弄,惱他狡猾,卻也佩服其機敏,從此對他格外敬重。
源和1916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內(nèi)
有當年從秦衙埕遷移過來的假山石
還有一次,秦鐘震的朋友莊際昌中狀元后衣錦還鄉(xiāng),意氣風發(fā)。秦鐘震素來瞧不起他,便抄錄了一首古詩:“白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窗前勤苦讀,馬上錦衣回。”通過更動句式,將其改為:“白日莫閑,青春不再來過;窗前勤苦,馬上錦衣回讀。”以此嘲笑莊際昌年紀大了才中狀元,學問尚淺,歸鄉(xiāng)后仍須苦讀。他將改后的詩寫在箋上,命人送給莊狀元,名為敬禮,實為譏諷。
史載秦鐘震“以目疾歸”,因常捉弄他人,加之患有眼疾,民間稱他為“睛瞑惡人”。莊際昌亦為博學之士,知道秦鐘震在挖苦他,不以為意,將唐詩《春曉》按秦鐘震的方式改動后作為回禮。經(jīng)過調(diào)整,該詩變?yōu)椋?ldquo;春眠不覺,處處聞啼鳥曉;夜來風雨,花落知多少聲。”以此調(diào)侃秦鐘震目盲,需靠鳥聲知天亮,花落多少只能憑聲音猜測?;貞瑯訖C鋒犀利,十分精妙。
秦鐘震文采出眾,曾在泉州雙髻山題聯(lián):“帝降青童,峰頂故標雙髻出;云隨白鶴,洞中曾度九仙來。”另為安溪鳳城城隍廟題聯(lián):“為惡不滅,祖宗有馀德德盡必滅;為善不昌,祖宗有馀殃殃盡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