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離不開國學。近些年,各地辦起了大大小小的國學班、國學會所,國學熱不斷在升溫。在山東大學(分數(shù)線,專業(yè)設置),有一所特別的學堂,名字叫尼山學堂,在研究和傳承國學方面獨樹一幟。尼山,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誕生的地方。這個以孔子出生地命名的尼山學堂,目標也非常高遠,就是培養(yǎng)國學大師。
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qū),別具一格的圖書館、教學樓、宿舍區(qū)坐落其間,來來往往的大學生讓整個校園顯得生氣勃勃。而在一座不大起眼的三層樓房里,記者見到了這次采訪的主人公——杜澤遜教授。
尼山學堂已經(jīng)招收5屆學生杜教授對尼山學堂充滿期望
今年53歲的杜澤遜教授,是古籍目錄版本學、四庫學和文獻學方面的知名學者,也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還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這間大概有四五十平方米的辦公室,就是杜澤遜教授的工作室。因為常年和古籍打交道,他把這里稱之為“校經(jīng)處”。
杜澤遜教授現(xiàn)在帶著一個博士生班,一個研究生班,還要給幾個院系的本科生上課。除了上課之外,杜教授最喜歡呆的地方就是這個堆滿了書的工作室了。
2004年,杜澤遜教授承擔了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項目《清人著述總目》,2006年,學校把這間辦公室分給了他的項目組,于是杜教授就把書和研究資 料,從家里搬到了這里?,F(xiàn)在這里四面墻上都被頂?shù)教旎ò宓臅苌w住了,書架上擺滿了上千冊的書。在辦公室的中間是一個巨大的寫字臺,臺子上也是堆滿了書 籍,兩側坐滿了正在校對古籍的學生,他們都是杜教授的學生。
杜澤遜教授老家是山東滕州,1985年從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考上了古籍所研究生班,之后就留在山東大學任教和做研究了。2012年杜教授開始主持一個重大項目《十三經(jīng)注疏匯?!?。
除了繁重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之外,杜教授還有一個職務,那就是山東大學尼山學堂的班主任。尼山學堂是山東大學古典學術人才培養(yǎng)的校級基地,也就是咱們俗稱的國學班。
杜澤遜說,“現(xiàn)在談國學的人滿天下走,高端人才是缺之又缺,所以急需要培養(yǎng),量不必太大的,水平很高的一個群體”。正是基于對國學的傳承和研究,再加 上山東是孔孟故里,儒學發(fā)祥地,山東大學在2012年開始籌備成立國學班,杜教授也參加了幾次學校的座談。杜澤遜告訴記者:“后來經(jīng)過反復反復討論,決定 要辦這個國學班。并且確定這個班是學習國學的,要讀原典,要進行小班制,要搞書院制等等”。2013年尼山學堂正式成立,由儒學高等研究院負責教學及學生 管理工作,杜澤遜教授在儒學高等研究院擔任副院長,分管教學,于是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尼山學堂的班主任。杜澤遜告訴記者,現(xiàn)在已經(jīng)招了120個學生,但這 120個學生要出一群人才。
從2013年開始到現(xiàn)在,尼山學堂已經(jīng)招收了5屆學生,每年只有20多人,對于這些學生,杜教授充滿了信心,認為他們將來一定都會成才,而且是在國學 方面能傳承和做學問的高級人才。國學是高冷學科,搞國學的必須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那到底是什么讓杜教授有這樣的信心呢?
在采訪中了解到,尼山學堂15級學生為了2016年元旦晚會創(chuàng)作的一個節(jié)目《蘭花辭》,詩的作者是尼山學堂的老師,也是山東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王承略教 授,而編曲和導演則是眼前這位尼山學堂的15級新生陳秀琳。陳秀琳告訴記者,當時聽了王教授的辭后覺得特別美,就在一起商量了下搞了這樣一個節(jié)目出來。
陳秀琳去年報考的是山東大學的歷史系,一直到下學期,她才知道山大有一個尼山學堂,專門學習國學的,而從小就對國學感興趣的她,打定了主意要去尼山學堂。
尼山學堂的選拔機制是“愿者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