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崗定薪、雙向選擇 多勞多得、上不封頂
改革是一道分水嶺,以張玉輝為代表的自愿放棄“身份”的濟南高新區(qū)1700多名教師以后注定要面臨著不一樣的考核制度和薪酬體系。
方奎明表示,“分數(shù)”決定工資和績效,決定校長和教職工一個月、一年收入多少。那么,教師如何“拿高分”?
新體制下,無論是校長還是教師將按崗拿薪,并與學校教學質量進行捆綁評價——學校評價優(yōu)秀,校長就優(yōu)秀,教師的優(yōu)秀比例也會高。如何才能“優(yōu)秀”?與崗位聘任管理體系相配套的還有一個“KPI”考核管理辦法。
根據(jù)考核管理辦法,學校按學年度考核,教職工按月、學期和學年度進行考核。其中,學校的學年度“KPI”考核分值和每一個教職工息息相關。
“KPI考核是個發(fā)展性評價指標,共有11項內(nèi)容,其中有關鍵性指標、特色指標、其他指標、加分指標和否決指標,每一項還分支出一級和二級具體化的指標,讓考核更具有操作性。”濟南高新區(qū)社會事業(yè)局組織人事負責人姜漢明告訴記者,在關鍵指標中包含了學生滿意度這一項,這就突出了學生在學校辦學中的地位。“學生不喜歡學校也是不行的。而且考核由第三方來完成,學校左右不了考核分值,完全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
另外,考核是一年一考,今年優(yōu)秀,并不代表明年就優(yōu)秀,有升有降。
同時,按照聘任崗位管理辦法,學校出聘任方案,然后學校和教職工雙向選擇。
“我了解到,有一個教師原來身體不好,很多崗位都不能勝任,經(jīng)過一個假期的治療后,在這次的雙向聘任中,主動要求參與班主任崗位的聘任。”豐奧嘉園小學校長王希鋒說,有的一個崗位多個人爭,而且出現(xiàn)了“多、雙崗聘任”的情況,在干好教學崗位的同時,參與一些教輔崗,多勞多得。
干好干壞都有說法 打破學校發(fā)展的“天花板”
將轄區(qū)24所中小學的“一把手”崗位空出來,面向全國公開招聘,濟南高新區(qū)的這一舉動開了濟南教育界的先河。
記者了解到,在六月份舉行的這次選拔中,共有104人報名,其中濟南高新區(qū)內(nèi)64人、區(qū)外40人,最終24人競聘成功。這24位校長中,只有4位是繼續(xù)留任,濟南高新區(qū)第一實驗學校校長常寶亭就是其中一位。
“這個校長不是組織任命的,是憑真本事留下的。僅教職工答辯環(huán)節(jié)就很嚴格,如果通過率達不到80%就會直接被刷下。教職工這關通過了,才能參加專家評審。”常寶亭說,在他的競爭者中,就有兩人因為沒有得到教職工認可,而沒能進入后面的考核。
薛啟華是濟南高新區(qū)今年面向全國招聘的24位校長之一,此前他是泰安市下屬縣級市新泰市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也是該市唯一一位山東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人選。作為引進的名校長,濟南高新區(qū)要為他提供40萬元的住房補貼。
“各種有利的政策,更加靈活的辦學自主權,還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抱負,與這些相比,放棄編制沒有什么可惜的。”薛啟華告訴記者,在“留在體制內(nèi)還是放棄原有身份”這個問題上,老師們積極性都非常高。
按照濟南高新教育的未來規(guī)劃,要讓該區(qū)成為未來濟南優(yōu)質教育的新高地,而薛啟華和濟南高新一中全體教師的目標是成為高新教育的新標志,讓學校達成領先和示范的辦學水平。
薛啟華說,他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