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3個教師節(jié)來臨的前幾天,位于濟南高新區(qū)的34所學校收到了來自當地教育部門的“禮物”——《濟南高新區(qū)教育系統(tǒng)崗位聘任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文件中備受關注的“全員崗位聘任”詳細方案發(fā)放到每個教師的手中。
“3天考慮期里,全校教師自愿申請比例達到80%及以上,學校便可申報進入崗位聘任管理體系。”文件中的這句話規(guī)定了“全員崗位聘任”的最低門檻。“全員崗位聘任”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拿掉教師的體制內“編制”,將教師由“學校人”轉為“企業(yè)人”。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全員崗位聘任”在實施前,原以為大多數人不愿放棄編制,阻力很大,但事實是上午開會,下午就有老師要求簽字。不到3天,就有33所學校遞交了申請,1700多名教師自愿放棄“身份”。
按照規(guī)劃,這33所學校,從管理層到普通教師,以后將實行“人人有指標,個個有壓力”的企業(yè)化管理。也就是說,1700多名教師在立下契約、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也讓濟南高新區(qū)成為了中國教師編制改革的“先行者”。
教師編制改革方案出臺 1700多名教師自愿放棄“身份”
全員聘任,意味著從校長到普通教師,編制全部取消。
按照崗位聘任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所有申報的學校,全體教職工納入濟南高新區(qū)基礎教育集團管理,后者成為1700多名教師的“娘家人”,教師由集團統(tǒng)一調配、統(tǒng)一安排,這樣淡化了教師所在的“學校”歸屬,而以企業(yè)代替。
失去了“身份”的教師,為何心甘情愿加入改革行列?
濟南高新區(qū)具有27年教齡的豐奧嘉園小學教師張玉輝透露了原因。他表示,在小學中,從中級晉升“超高”太難了,是真正的千里挑一。正因為此,他多年的中級職稱遲遲不得晉升。要知道從中級到“超高”,月收入差1000多元,對于拿“死工資”的教師來講,不是個小數目。
“這場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讓老師優(yōu)績優(yōu)酬、多勞多得。而且無論是工資還是績效,都是看崗位、看工作量、看完成質量,不和職稱掛鉤。”他向記者表示,體制活了,積極性就有了,砸了“鐵飯碗”,靠自己的能力捧上“金飯碗”。“多勞多得,一年能多收入好幾萬。權衡利弊,改革還是好一些。”張玉輝說。
“企業(yè)化”的教師如何管理?主管教育的濟南高新區(qū)社會事業(yè)局副局長方奎明告訴記者,高新教育集團根據進入崗位聘任管理體系的人員,打破身份界限,實行企業(yè)化管理,原有身份由相關部門封存入檔。實行檔案工資與實際薪酬相分離、干部人事檔案管理與合同聘任管理相分離的“雙軌運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與原先有“編制”的教師不同,“聘任制”教師的“風險”在于:操作過程中,由高新教育集團與聘任人員簽訂聘任合同,期滿后合同自然解除,根據考核結果重新履行聘任程序??己撕细竦?,續(xù)聘;不合格的,解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