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氏公山”“東至格,西至員林內,上至尖,下至馬頭山”“歐陽呂交界”……近日,在南安市碼頭鎮(zhèn)高蓋山兩處新發(fā)現的摩崖石刻上,文保人員清晰地拓下文字,其內容說明當地曾有歐陽氏族人生活的痕跡,也為歐陽姓氏源流研究,以及歐陽詹歷史文化研究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歐陽呂交界拓本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了名叫“雞心崙”的山丘,這里是碼頭鎮(zhèn)仙都村與詩山鎮(zhèn)亭錦(亭錦是呂姓聚居的自然村落)交界點,古人在一塊巖石上刻字作為界碑,文字分為兩行,右邊是“歐陽呂”三字,左邊是“交界”兩字,字跡并沒有非常清晰,但標明了山兜歐陽氏與亭錦呂氏以此為界。
經過短暫停留和拍照,隊伍繼續(xù)前行,繞過幾個緊貼山坡的彎道,記者看到了巖壁上的四行字,內容是:“東至格,西至員林內,上至尖,下至馬頭山”,共16個字。此組文字保留完整,字跡清晰。
再往前,只見“歐陽氏公山”五個大字自上而下刻于巖石上,獨成一行,“歐”字左半邊疑似人為損毀,字跡相當模糊,“陽、氏、公”三字依稀可辨,只有“山”字比較清晰。
村民向記者介紹摩崖石刻
“這些石刻是村民放羊時發(fā)現的。”仙都村黨支部書記黃田林介紹,由于兩處摩崖石刻周圍人跡罕至,又樹木旺盛,所以長期沒有被人發(fā)現。
南安民俗專家雷永鍛認為,雖然這兩處摩崖石刻始于何時,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從“歐陽氏公山”五字的風化程度可知,其年代已相當久遠,“從石刻標明的山界范圍來看,歐陽氏家族擁有從高蓋山室子尖北面山麓到山尖的山地,面積相當大,說明其確為當時一方大族。”
《南安姓氏志》記載,歐陽詹的祖父歐陽通遷居到南安高蓋山后,在其山下造屋安家。祖父飽讀詩書,任溫州長史等職。據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南安籍進士、江西按察使轉布政使戴廷詔的《閩歐陽詹考》載:詩山“資福院,唐普茶昆碑記,謂唐咸亨辛未年(公元671年),有歐陽公揮金布谷為構院宇。”考其年代,此歐陽公確是歐陽詹的祖父歐陽通。至今,高蓋山上還有“歐陽祖媽墳”,戴廷詔考證為歐陽詹祖母墓,當地都叫“翻龍墓”?!段錁s歐陽族譜》也記載,歐陽通為遷居南安高蓋山一世祖也。
據介紹,位于高蓋山北面的仙都村,舊稱“山兜”。如今,村里的住戶全是黃姓,已經找不到歐陽氏在此居住的蹤跡,但卻有一段陳年傳說,講述著這個小山村的歷史變遷。
據村里的老一輩人介紹,這個小山村最早是歐陽氏在此聚族而居,后來陸續(xù)又有林、楊、曾、張、陳等姓氏遷徙至此落戶。到了明朝初年,歐陽氏人丁不旺,族中長者就去占卜問卦,被告知說“黃來則興”,長者理解為需有黃姓到來,歐陽家族才會興旺,便一直盼望會有黃姓人家來此落戶,時過不久,果真有黃姓遷來。
據《仙都黃氏族志》記載,其先祖黃仲杰“而立之年,周游各名區(qū),選址擇里,儲意遷徙。”他來到山兜,得高人指點,告訴他這里“有先賢歐陽公,素以詩名,故稱詩村,乃鐘靈毓秀之福地”,“杰公聞而欣之,定擇于此,攜孥帶眷,遷徙本村定居,為山兜黃氏一世祖。”
黃姓自從遷徙到山兜,家族繁衍昌熾,鄉(xiāng)人紛傳是應驗了“黃來則興”那句話。而歐陽姓住戶仍舊沒什么發(fā)展,最后一戶在20世紀50年代遷往永春縣投親去了。從此,山兜成為單一黃姓的村落。后來,村名諧音雅化,稱為仙都村。
斗轉星移,世事滄桑,隨著歲月的流逝,歐陽氏聚居山兜的往事,成了歷史云煙,逐漸淡化。
?。ㄓ浾?朱曉西 黃俊濤 李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