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制前,粉根需要切成薄片。
探源
粉根已有上百年歷史
向陽的粉根有多少年的歷史,連對向陽歷史頗有研究的吳榮昌也不太清楚。他只記得,從他的祖父輩起,這種食物便流傳下來了,至少也有百年歷史。
粉根的歷史雖無從考證,但粉根卻是向陽人最為重要的一道菜,甚至代表了傳統(tǒng)習(xí)俗?!懊糠赀^節(jié)或是婚嫁,我們就得做上這樣一道菜?!眳菢s昌向記者講述起粉根的歷史。
“粉根的制作太復(fù)雜了,小時候這道菜可是奢侈品?!眳菢s昌回憶道,只有逢年過節(jié),母親與奶奶才會親手制作這道菜。清晨就得早起,把柴火燒得旺旺的。把地瓜粉與水和成黏稠狀,倒入蒸籠中,一直看著火。直到下午,粉根才會蒸得像年糕一樣。母親刀工很好,總能把粉根切成薄薄的片狀,再加入豬油、蔥蒜爆炒,味道香得讓人直流口水。
如今,粉根已不是稀罕物,機器取代了手工舂地瓜的日子,地瓜粉很容易就能夠獲得。向陽人只要想吃,便可以自己動手,只不過蒸這道程序還是頗費時間。
說起粉根,還有個有趣的說法。吳榮昌告訴記者,小時候曾聽長輩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粉根的膽子可小了。
相傳,蒸粉根的時候,不能有陌生人進廚房,一旦有陌生人進廚房,這粉根就怎么都蒸不熟。如果陌生人一進入廚房,主人添上一把柴火,這種情況就能避免,粉根還是能夠蒸熟。若主人家忘了添柴火,那可得換個鍋,重新開始蒸一遍。
“添一灶,熟透透。”吳榮昌說,很早之前,在向陽鄉(xiāng)就流傳著這種說法。正是在這樣有趣的笑談中,粉根代代相傳至今。
“不僅是向陽人,很多客人都喜歡到我們這山美水美食更美的向陽鄉(xiāng)來嘗嘗粉根?!绷旨t珠說,有時,泉州地區(qū)的人還會特意到村里尋找這種美味。每年油菜花開的季節(jié),就是向陽驛站里最忙碌的時候。從遠(yuǎn)方來的游人,總愛點上一份向陽鄉(xiāng)最地道的農(nóng)家菜——粉根,嘗一嘗最具向陽特色的美味。林紅珠也希望游客們記住的不僅僅是向陽的美景,還有向陽的美食。
工藝
4小時蒸煮造就高山美味
向陽粉根好吃,工藝卻非常繁瑣,每道工序都融入了滿滿的古早味?!耙谱鞒隹诟袃?yōu)良的粉根,無論是選材還是工序,都不能馬虎?!?0多年的制作經(jīng)驗,讓林紅珠自有一番獨到的心得。
地瓜粉原料的選擇非常重要。向陽地理位置優(yōu)越,肥沃的土壤造就了甘甜可口的地瓜。選用優(yōu)質(zhì)的地瓜,再經(jīng)由向陽人的巧手,制作出來的地瓜粉也異常的好吃。“地瓜粉要磨得十分細(xì)致,地瓜粉與水的比例是1∶2,一定要攪拌均勻?!绷旨t珠特別強調(diào),只有當(dāng)粉末與水完全交融,才算完成第一道工序。
“蒸粉根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火候與水量的掌控,這些都直接決定了粉根的軟糯程度?!绷旨t珠介紹道,漫長的4個小時當(dāng)中千萬不能大意。蒸粉根需要細(xì)致與耐心,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添加熱水,柴火也不能斷,必須保持水的溫度。
真正地道的粉根富有層次感,這種層次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層一層淋上去的。先在蒸籠中淋上一層已經(jīng)攪勻的地瓜液,蓋上鍋蓋,蒸熟后,再淋上一層薄薄的地瓜液,一層一層往上疊加,直到蒸籠裝不下為止。
最讓記者好奇的是,這鍋里不僅有地瓜香,還飄著一股淡淡的青草香。林紅珠為記者揭開了答案,原來,在蒸籠底部,還放置了一些從田里摘下的干草。這樣做是為了除去一部分粉根濃重的地瓜味,讓粉根融合上青草香,味道更為自然、特別。
晾涼后的粉根呈年糕狀,驛站里的大廚順勢切出一大塊,將粉根切成薄片。師傅刀工很好,薄薄的一片粉根晶瑩透亮。
開大火,放入蔥、姜、蒜、蝦米等配料,猛一陣爆炒。只需要幾分鐘的工夫,一盤香味十足的粉根就新鮮出鍋了。
熱氣蒸騰中,夾上一筷子。細(xì)細(xì)一看,粉根細(xì)薄透明。放入口中,在舌尖來回翻動降溫。雖然有些燙嘴,但Q勁十足,軟糯芳香。蝦米沾惹味蕾,爆香過的蔥白直沖鼻子,還有香菇的味道混合著蔥花。一口還來不及吞咽下去,已經(jīng)開始夾第二口了。(記者 范曦 陳明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