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鐘視頻顯示,嫦娥三號逐漸接近月面。鏡頭中,月面越來越顯得粗糙,落月瞬間,月塵飛揚國新辦16日舉行的嫦娥三號新聞發(fā)布會上,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表示,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各攜帶4臺科學儀器,用于在月亮上觀天、看地和測月,目前已陸續(xù)開機工作。此外,嫦娥三號昨日進行了第一次月晝“午休”,此后將要面臨零上120℃至零下180℃極端溫度環(huán)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驗。
將擇機拍攝地球照片
14日晚9時許,嫦娥三號開始720秒動力下降段,隨后,在飛控大廳的顯示屏上出現(xiàn)了幾張清晰的月面地形照片。
但事實上,降落相機拍下的照片遠不止這些。當著陸器成功落月與地面建立穩(wěn)定通訊后,降落相機拍攝的4763張照片全部傳回。利用這些照片還原出一段完整流暢的視頻,長達6分鐘的視頻清晰展現(xiàn)了嫦娥三號選擇降落地的全過程。其中,嫦娥三號距離月面十幾米時,可以看到塵埃大量揚起,如飛沙走石一樣,場面壯觀。此外,視頻還能看到嫦娥三號最后降落地虹灣的地形地貌,可以成為新的大眾科普教材。
據(jù)專家介紹,嫦娥三號將擇機給地球拍照。用于給地球拍照的是著陸器上極紫外波段的相機,但不是可見光的,主要用于空間物理研究。
互拍是觀測各自狀態(tài)
前晚11時45分,嫦娥三號著陸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機和配備在巡視器“玉兔”月球車上的全景相機互拍照片成功,留下月球之旅的珍貴圖像。兩器互拍標志著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
為何要進行“嫦娥”、“玉兔”間的互拍?航天專家龐之浩表示,之所以要這么做,是為了通過互拍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的兩個月球探測器確實踏踏實實在月面著陸,并且工作了。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兩器互拍有很多重要的意義,除了證明探測器確實在月面著陸外,還要觀測自身的狀態(tài),“很多航天器和衛(wèi)星發(fā)射了以后自己看不到自己,我們之前發(fā)射了一個伴星就是為了看天宮一號,因為自己有很多狀態(tài)需要確認”。
吳偉仁稱,一般航天器身上的相機看不到自己的全景,這時就需要從其他角度對其進行拍攝。比如會出現(xiàn)的情況是月球上的塵土會不會落在探測器上的相機上。“這些我們并不清楚,所以需要另一部相機對應拍攝。”吳偉仁說。
嫦娥昨日首次“午休”
據(jù)介紹,在未來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里,玉兔號月球車將以每小時200米的速度和每一“步”7米左右的節(jié)奏巡視月面。
月球的1個晝夜相當于地球上的28天,14個白天溫度可達110到130攝氏度,而到了長達兩周的月夜期間,最低溫度就降至零下180攝氏度,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天氣對嫦娥三號形成巨大挑戰(zhàn),其所有工作任務都要在白天完成,進入夜晚后,著陸器和月球車將斷電“休眠”,靠電池提供的熱源取暖,同時各自收回一只太陽翼“翅膀”蓋在身上,待白天來臨后醒來繼續(xù)工作;當月午溫度過高時,月球車還會轉(zhuǎn)入最小工作模式,進行“午休”。
昨日開始,嫦娥三號進行了第一次月晝“午休”。此后還要面臨零上120℃至零下180℃極端溫度環(huán)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驗。(N新華法晚 北晚 新京 京華 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