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國之重器
胖妞兒“大運”
中國為什么一定要造自己的大飛機?
中國大飛機“三劍客”大運、AG600、C919的動向一直引人關注。
大運
中航工業(yè)副總經(jīng)理耿汝光,喜歡把大運稱為“胖妞兒”。這個丫頭爭氣,2013年1月26日首飛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后,第四個能夠自主研制大型運輸機的國家。
大運
大運上安裝的標準件多達近1000萬個,已經(jīng)與波音、空客大飛機上的標準件數(shù)量相當。歐盟的大型運輸機需要多國聯(lián)合才能研發(fā)制造。中國的大運,是當之無愧的工業(yè)重器。
資料圖
王者“殲-10”
為何堪稱“定海神針”?
位于四川成都的這家工廠是我國重要的飛機制造基地。廠房里,一架殲-10飛機正在做交付前最后的調(diào)試。一個連接機翼的大型結構件剛剛加工完成,從1000公斤的厚板材,到40公斤的成品,類似這樣剖面復雜,曲度要求精確的大型構件,現(xiàn)在都是一次成型,而殲-10以前的二代機類似的結構件需要用幾百個零件拼接而成。
資料圖
結構件一次成型技術,決定著飛機的壽命。二代機的壽命通常只有2000個小時左右,而三代機能夠達到4000小時以上。
殲-10及其系列目前是空軍的重要裝備,而殲-10在中國航空工業(yè)史上,有著“定海神針”般的分量。
飛機機型的迭代,絕非簡單改造升級,而是體系性的顛覆。殲-10正意味著這樣一次重要的機型迭代,整機購買不可能,技術合作更不可能。一場新中國航空工業(yè)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研制戰(zhàn)役就此打響。
資料圖
按照當時飛機研發(fā)的國際慣例,一架飛機上新研制的部分不能超過30%,否則成功的可能性將大打折扣,而殲-10需要研制的新品超過60%。
從零起步,到首飛成功,再到定型裝備部隊,殲-10走完了任何一個航空大國都繞不過去的完整型號研制的全過程。這是一個助推中國工業(yè)制造整體升級的機型,為中國留下了最寶貴的一代人才。殲-10定型后的十年,他們帶著又一代年輕人,讓中國的大型運輸機、新型戰(zhàn)斗機、無人機,一個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