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說,其實是被斯特林堡的信給打動的,北歐的雪下得很大,他開著車就開始聽瑞典演員讀信。
突然等著紅綠燈,哈一口氣,他就覺得這個語言太美了,不學會簡直是一種罪過。
學俄語,是因為趙立新當時被中央戲劇學院給派過去了,要考莫斯科的電影學院,騎虎難下。
但是,學習俄語的時間是比瑞典語要長,八個月。
而且,趙立新非常坦誠的說,是因為交了俄羅斯的女朋友,所以學習的時間特別快,哈哈哈哈。
趙立新其實是想一直生活在瑞典的,呆了十二年,他認可那里的表演和對藝術家的尊敬。
但是,老師是他解不開扣。
他去俄羅斯留學的時候,老師是不想放他走的,一直和院里周旋,因為恰逢畢業(yè)大戲,要把哈姆雷特這個角色給他。
所以趙立新心里其實也有點覺得辜負的意思,他回國之后,就去中央戲劇學院當老師去了。
一當就是六年,周一圍在節(jié)目也說了,他是正兒八經(jīng)的臺詞老師。
趙立新的課是中央戲劇學院最受歡迎的課,學生寧愿翹課帶小板凳,也要去聽趙立新的課。
趙立新真的很厲害,他之前有個話劇,據(jù)說他一個人要說三萬個字的臺詞。
周迅詫異地問說,那你是完全硬背呢,還是說現(xiàn)場有個提詞器什么的。
趙立新輕描淡寫地說,話劇還要提詞器,這要是傳出去了,根本沒有辦法在江湖混了。
趙立新接著說,其實臺詞只是用來背的話,只能是基本任務,一個好的角色應該是把臺詞變成自己的話。
這是理解到角色之后,所以延伸出來的東西,而且有臺詞說才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沒有臺詞說。
現(xiàn)在的演員之所以覺得臺詞難,就是因為雜念太多了,一會要凹角度,一會要注意打光。
所以出來的效果就是兩張皮,兩張美麗又臉譜化的皮,嘴里一字不漏的說著臺詞,但是感受不到情感。
而真正的臺詞魅力就是,即便是一塊冰冷的牛排,也能通過發(fā)音咬字節(jié)奏給讀出色香味俱全來。
趙立新喜歡聲音,也喜歡鏡頭,但是要說最愛的,還是舞臺。
他說他就喜歡放開了來,他覺得過癮和舒服,并且他特別地喜歡表現(xiàn)自己,喜歡鮮花和掌聲。
去《聲臨其境》的時候,他配音說著說著就上頭了,開始對著話筒說各種國家的語言。
后來還專門給他安排了一段最難的繞口令,真的是一口氣,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