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濟礁礁盤內,一艘漁船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
白天拍攝的美濟礁海底,五彩斑斕的熱帶觀賞魚悠游珊瑚礁之間
漁民鉆出水面,手上的漁網里已捕到一條觀賞魚
潛海捕魚,就靠一根簡單的呼吸管,這種獨特的捕撈方式可上溯至宋朝,是闖蕩南海的中國漁民代代相傳的看家本領。昨日傍晚,美濟礁的漁民,給記者表演了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絕活。老漁民如游龍潛海,一下子就撈上來二十多條觀賞魚,再一次印證了中國南海的美麗和富饒。他們不僅繼承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捕撈方式,還繼承了向海而生、敢于冒險的海洋精神。
如果一切順利,“海都‘漁家樂’,記者南沙行”的特派記者將于今天上午從美濟礁啟航返回三亞。
【航海日記】
老漁民潛海就叼一根呼吸管
美濟礁終年氣溫都在25℃~30℃,水溫也在27℃左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美濟礁成了珊瑚和熱帶觀賞魚的天堂。
漁民說,去年7月,他們曾運一船老虎斑和2000多條觀賞魚回三亞,被一搶而空。這讓礁上的漁民多了一項產業(yè),就是捕撈觀賞魚。
觀賞魚是怎樣捕撈的呢?記者找到了船長鄧老大,他神秘地說:“天黑以后,你們就知道了。”
晚上6時許,夕陽落在海平面上,紅日染紅了天邊的云彩,晚霞映襯的海面,美艷又恬靜。
鄧老大找來一艘小船和一位老漁民,帶上記者向環(huán)礁出發(fā),看捕撈觀賞魚。鄧老大鄭重地介紹,這位老漁民叫王照和,和他是老鄉(xiāng),都是瓊海人,今年五十多歲了,“他是船上的廚師,晚上就讓他來表演如何捕撈觀賞魚”。
鄧老大說,捕撈觀賞魚要在晚上進行潛水作業(yè),那時魚兒都已經睡覺了,漁民用手電筒一照,再對著魚頭噴一點漁藥,魚兒就會昏沉沉地從石縫中游出,“漁網一抄,就捉住了”。
看著將要下水的老王,記者心生疑惑:“潛水需要很好的肺活量,還是一個體力活,他年齡這么大了,行嗎?”
老王個子不高,略有些發(fā)福,看上去稍顯笨拙。聊著聊著,船就開到了環(huán)礁的邊上。用手電筒一照,海水清晰可見底,水深約4米,水下長著眾多形狀各異的珊瑚。鄧老大把船速放緩,老王熟練地穿上潛水服和腳蹼,戴好潛水鏡,叼了一根呼吸管,再拿上防水的水電筒和網兜就溜下海。
下水后的他,仿佛變了一個人,動如脫兔。只見他一手握著手電筒,一手拿著網兜,靠著腳蹼的力量,把頭埋在水里,晃動著手電,尋找目標。突然,他猛地一下把頭扎進水中,劃動幾下腳蹼,整個人就潛入了海底。
清澈的海水中,手電的光透上水面,形成淺藍色的光暈,在漆黑的海面上,猶如一顆夜明珠在閃閃發(fā)亮,構成一幅奇幻的美景。
美濟礁至少有幾十種觀賞魚
正看著入神,光暈從海面升起,老王冒出頭來,他高舉一個網兜,要小船靠近。鄧老大接過網兜,把抓到的一條觀賞魚投入船上的活水艙內。在隨著船身晃動的海水中,這條橘黃色的小魚很快就蘇醒過來,搖搖晃晃地在水中游動起來。
鄧老大說,這條熱帶觀賞魚叫鳳尾鯛,批發(fā)價至少要十幾元一條。老王放下魚后,抄上網兜,又消失在海面上。
海底透上來的光暈在移動,沒過多久,老王又撈上了一條青色的魚,約3斤重?!斑@是青衣,身上的鱗片是青色的,如果是紅色的,就叫紅衣!”鄧老大一邊把魚倒進活水艙,一邊說,它既能作觀賞魚,也可作為食用魚,每斤約40~50元,算是比較名貴的魚種。
似乎是要讓記者親眼見證美濟礁的豐富物產,老王就像蛟龍般在海里游動,一會工夫,他就撈起了二十多條形態(tài)各異的觀賞魚。直到記者示意,他還不肯停下,又從海底撈出一株海柳、一只小海參和幾個貝殼,甚至還撈到一只寄居蟹。看著寄居蟹憨態(tài)可掬地背著碩大的海螺殼爬來爬去,大伙都笑了。
鄧老大說,據(jù)他的經驗,美濟礁里至少生活著幾十種觀賞魚,十多種的螺和貝殼,還有海參、海星等,海洋資源非常豐富,就像是一塊尚未被發(fā)掘的處女地。過完癮后,大伙又把捕撈上來的觀賞魚放回大海。
潛水捕撈可追溯至宋朝
看到老王在水下的瀟灑英姿,記者很心動,也按照他的方式下了水。可一到水下,記者根本就跟不上老王的速度,很快就回到船上,“老王太厲害了,我一到水里,就沒了方向感,他已經在水下呆了一個多小時,還這么有體力,太佩服了”。
回到船上稍作歇息,老王說,在他們老家,男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潛水,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本領,“沒什么了不起的”。
來之前,記者翻閱資料了解到,從宋朝開始,海南島上的漁民就開始在南海的珊瑚礁中潛水作業(yè),捕撈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而潛水的方式就是口中叼一根管子,用來在水下轉換氧氣。這種特殊的作業(yè)方式一直持續(xù)至今。
“哪里有珊瑚礁,我們就奔向哪里?!编嚴洗笳f,祖先們向海而生的傳統(tǒng)和敢于冒險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他們的血液里。
為了早日將首批“愛國魚”送回福建,昨日,漁民加緊捕撈網箱內剩下的魚,也加快了放血、刮鱗和入庫的工序,到了下午,已全部捕撈完,比預計的提前了一天。如果天氣好,“京太漁01號”將在今日上午啟程返回三亞港。
【后方互動】
今日暫停預購
昨日,“海都‘漁家樂’,記者南沙行”繼續(xù)受到社會各界的熱捧,不少讀者和網友紛紛來電或留言,稱贊本報此次“新年走基層”特別行動。
海都網一位呼和浩特的網友說,此次“南沙行”的特派記者馬海濤是他的老鄉(xiāng),現(xiàn)在,老家的人都在為他驕傲,認為他為家鄉(xiāng)爭了光,并祝愿他此行能穩(wěn)穩(wěn)地去,平平安安地回。對本報的另一名特派記者張志宏,海都網網友說,他遠洋出征南海,可以評上“年度愛國青年”了,一定要“頂一下”。
截至昨日,已有超過3000名市民撥打本報熱線968111預購“愛國魚”,但因運回福州的只有1500箱,今起暫時不再接受預購,本報將按報名預購的先后順序組織市民購買。(特派記者 張志宏 馬海濤 發(fā)自南沙美濟礁 后方支援記者 周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