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駛165千米,已經行駛了12小時,離乙地還有380千米。問: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這樣一道數學題,你的答案是?“此車超速并疲勞駕駛,違反交通法規(guī)?!边@是小學4年級學生“阿仔”(化名)給出的答案。(10月19日《廣州日報》)
當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規(guī)則遭遇時,是題目無可爭辯的正確,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規(guī)則才是王道。這樣的面對面,真的出現在生活當中。也許,有的人會嗤之以鼻,有的人卻鉆起了牛角尖。近日,廣州小學生“阿仔”著實鉆了回牛角尖,當了一次實踐校正題目錯誤的先鋒。一句“每小時行駛165千米屬于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話,一方面既印證了交通規(guī)則在一些公民中獲得尊重,也印證了教育工作不能說一套做一套的錯誤做法,哪怕細小的錯誤也不能出現。而汽車每小時行駛165千米這樣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大錯誤,不知該讓誰臉紅。
當前國內的教育,是以實踐論為指導方針的。一直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就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仍然有相當多的、甚至都被人所無視的錯誤在持續(xù)上演著?!捌嚸啃r行駛165千米”,在交通法規(guī)的裁定下,肯定是嚴重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但是,如此鮮明的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問題,卻堂而皇之的上了課本上。于無形之中向學生們灌輸了超速行駛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錯誤。這或許是教育與實踐脫離的一個縮影。有的教師,課堂上口頭中講講究公德、愛護尊重他人,不知不覺中卻體罰學生、在差生頭上蓋紅章。不一而足,都反映了教育中知與行相脫離的現實窘境。
也許糾結于題目中汽車每小時行駛165千米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問題小題大作,但卻也折射出教育脫離現實實踐的一個弊病。教育本來就承擔著“潤物于無形”的作用,言傳身教最為重要。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夠在傳授此知識時而顛覆了彼觀念。而汽車每小時行駛165千米正是犯了這樣的低級錯誤。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看來,真的應該認真對待一下知識的系統性問題,真的應該對待一下從知識到實踐的問題,而不能放任知與行的兩張皮現象,不能再等閑視之了。
汽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公里雖然是一道數學題而已,卻從中考出了些許教育與實踐脫離的問題。教育界必須要認真反思,不要再犯違反“規(guī)則”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