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教育人士200余人在南京參加了第八屆江蘇中小學校長國際論壇,中國與國外教育的差異性被多國教育人士所認同。中加教育人士均認為中國的教育非按需施教,而是屬于注重知識,缺乏互動。(11月5日中國新聞網(wǎng))
加拿大安大略省校長理事會校長培訓專家喬安妮?魯濱遜博士對中國學生的第一感覺就是中國的孩子學習很有熱情很有競爭力,但是對于教育的不同點,她認為,在加拿大會根據(jù)學生的要求去指定學生的教學計劃,而不是按照當?shù)亟逃植恢档谜n程任務來教學。而中國是希望將孩子培養(yǎng)到最優(yōu)秀的程度,所以壓力較大。
教育人士說中國的教育脫離了按需施教,這話肯定會讓有些人不爽。誰說中國不爽按需施教啊,這不。國內的教育一直都是按需施教,但是和國外的“需”大有不同。我們的教育都是按照教育大綱來教學的,按照考試內容需要來學習的。相比之下,國外教育的按需施教是按照學生的需求來教。
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優(yōu)劣相當明顯。國內的按需施教是按照考試大綱教學,學生學習的只是都是死的,深陷標準答案的泥潭。我們可以把考試的成績提升得很高,做出的答案和標準答案幾乎一摸一樣。但是需要這種教育方式把我們的思維死死地限制了,發(fā)散式思維挖掘不出來。另外一種按需施教的有點在于教授學生感興趣的,單從興趣上講,對于學生接納知識的程度和深度都是很有幫助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的興趣不僅僅是求學階段的熱衷,還對以后的擇業(yè)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既然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就基本上對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有了大致的輪廓。這種“從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對以后的職業(yè)生涯起到的作用遠比第一種好。
教育天天喊改革,依舊一樣。應試教育是當前教育碰上的死結。誠然,要解開這一死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但是得尋找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莫讓單一的應試教育方式殺死了發(fā)散式思維的培養(yǎng)。如果說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那么尊重學生意愿,教學生想學的必定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