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上任不到兩個月的總裁恩特威斯爾11月10日宣布辭職,他承認BBC節(jié)目《新聞之夜》此前有錯誤報道。此外,不久前曝光的BBC知名主持吉米-薩維爾性侵案也令其備受壓力。(11月11日人民網(wǎng))
一個世界知名的廣播公司,就因為播出了一條失實的消息,在上任僅僅8周之后,辭去總裁的重要職務。其中啟示,可謂多矣。
其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從業(yè)人員的“生命”。一條消息,如果新聞要素有假,這條新聞就是死的,不管它多么的抓人眼球。比如“紙餡包子”,當它成了“導演”的新聞之后,除了留下笑柄、留下恥辱,成了一個“謊言”的代稱,就失去新聞的全部價值和應有的社會意義。而直接參與造假的新聞工作者——有時被稱作“臨時人員”,也因失去職業(yè)操守和道德底線,被清除出新聞從業(yè)者的隊伍,結(jié)束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
其二,新聞,尤其是突發(fā)的敏感新聞,歷來是媒體追逐的焦點。這點可以理解,想想:以提供新鮮資訊為“飯碗”的媒體,當然想抓住任何一個有價值的事件,爭取“第一時間”最先報道出來,而且最好是獨家報道出來。這樣才能在受眾面前,建立媒體的獨特地位,積累生存的優(yōu)裕資本。不然就可能在媒體競爭中處于劣勢,甚至被淘汰出媒體的行列。但是,競爭不管多么激烈多么殘酷,都不能失信于人,靠制造噱頭或者靠提供失實信息的媒體,必將造成信任危機,最終失去讀者的信賴。
其三,恩特威斯爾成為BBC歷史上最為“短命”的總裁,似乎有點悲情的意味,但是這個“自裁”的決定,還是表現(xiàn)出領導應該具有的擔當。他在辭職聲明中稱,他需要為此負責,同時也稱相信BBC仍將是世界最好廣播公司。聯(lián)想到幾年前,為了報社記者一張合成的照片獲獎,《大慶晚報》編委會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表聲明,公開向讀者道歉,且總編輯王忠一也在報社內(nèi)部會議上引咎辭職,同樣折射了一位新聞從業(yè)者的自律精神,也體現(xiàn)出一位領導勇于負責毫不推諉的風度?!@,正是我們現(xiàn)在較為稀缺的品質(zhì)。
媒體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媒體,自有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要傳播新聞、引導輿論,鼓舞大眾改革熱情,就不能為了追求“人咬狗”式的噱頭,放松必要的把關。那樣只能造成輿論的混亂,成為社會進步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