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碗路邊小店的面只需要幾塊錢,但最近在成都市,一些市民卻愿意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組團”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吃一碗面。原來,吸引他們的是店主熊麗君一家用樂觀堅強面對家庭不幸的感人事跡。兩年前,熊麗君的丈夫因癌癥去世后,她和兒子廖春磊相依為命,靠經(jīng)營小店為生??墒翘煊胁粶y風(fēng)云,才25歲的廖春磊,今年初被查出患有惡性骨肉瘤,需要大筆醫(yī)療費。為給兒子治病,熊麗君每日起早貪黑經(jīng)營面館,希望能多掙點錢。熊麗君“賣面救子”的事跡逐漸傳開,市民們通過照顧生意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11月15日《重慶日報》)
“組團吃面”再次傳遞了道德的正能量,見證了人間的大愛與真善美,彰顯了我們的社會大有希望,愛的溫暖火種在傳遞燃燒,社會并非人心不古、冷冰冰一片。
個體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并不孤獨,互助互救的群體力量則能為其遮風(fēng)擋雨。一碗面的錢,解決不了問題,但成千上萬碗面的錢,就會釋放出渡過難關(guān)的巨大能量。這種能量在社會保障短板尚存的境遇下,是彌足珍貴的,是政府救濟的必要補充。
而熊麗君面對家庭不幸,沒有“等、靠、要”,而是奮力自救,表現(xiàn)了令人敬佩的自尊自強,這也吸引了大愛力量的凝聚。它說明,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軟骨頭”的懦夫。只有自尊自強,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與關(guān)愛。
“組團吃面”既傳遞了愛的溫暖,又讓店主很有“面子”,不失尊嚴。這種行善方式,可謂與時俱進,耐人尋味,值得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