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三年級一男生,由于在大四那年找工作時,幾次因為長相不出眾在面試環(huán)節(jié)中出局,對自己的長相越來越不自信。為找到一份好工作,他去北京花費上萬元做了整容。來自協(xié)和醫(yī)院的統(tǒng)計顯示,目前整容大軍中,大學生占了三成。(11月21日《武漢晨報》)
容貌一直是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昔日有“女為悅己者容”,今有人為求職而整容。其實無論是整容還是美容,歸根到底,體現(xiàn)的都是個人價值傾向。用這一“形象工程”來換取情人的愛,公司的垂青,或者是自我的肯定,不值得褒揚,亦不必向其“吐口水”。
《世說新語·容止》中,有這樣一段軼事,恐怕讓無數(shù)人為之動容:潘岳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共亂唾之,萎頓而返。做同樣的事,左思(左太沖)的待遇與潘岳截然不同,乃源自于兩人相貌的天差地別。潘岳是“妙有姿容,好神情”,左思卻“絕丑”。值得注意的是,就文才而言,左思并不遜色于“神童”潘岳,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當今社會雖不至于出現(xiàn)如此極端的審美反應,沒有人對“絕丑”者吐口水,但就能力相當?shù)膬扇说臋C遇而言,“有姿容”者的確占據(jù)上風。這不是因為社會呈現(xiàn)病態(tài)的欺丑揚美,這是人類最本能的對美的肯定和期待。
整容二字在不少人的價值觀里,是典型的黑色詞匯,沾染不得。一旦有了“整容”的標簽,就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便走上了“不拼能力拼虛榮”的邪路。其實,我們不妨認真來看看這一問題。整容也有成“魔”和成“人”的區(qū)別,前者指的是被整容綁架、憑容貌吃飯的不思進取者;后者指的是將整容放在個人能力之外、作為一種額外嘗試的奮斗者。對于新聞中的男碩士研究生,只要他的注意力仍在個人實力上,我們實在沒有權(quán)利向他“吐口水”。
當然,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在這里不得不提醒想要整容的大學生,在想要獲得更多競爭籌碼的同時,更應該規(guī)避風險,看到整容的危險,預見整容的后遺癥,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