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我路過我家附近一個路口時,發(fā)現(xiàn)街角路面發(fā)生塌陷,塌陷處的圍擋設(shè)施雖已豎起,但一直無人維修。于是,我電話告知城管部門,得到答復(fù)稱,修繕工作將在近期完成。過了幾天,城管局打來電話,告訴我這處塌陷已完成修繕,恢復(fù)正常通行。但接完電話后,我并沒因問題的解決而愉快,因為除了告知修繕完工外,工作人員還說了一些別的話。
在告知塌陷修繕完成后,那名工作人員向我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我立即到現(xiàn)場查看修復(fù)情況,并對他們的工作予以評價。在告訴工作人員我當(dāng)時不在該路口附近后,我又得到一個請求:請我通知在當(dāng)?shù)氐呐笥鸦蛲虑巴榭?。我拒絕了這個要求,并對城管局工作人員說聲謝謝,便掛了電話。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無效又無理的要求。正常工作日上午,我不可能為一個不在我工作范圍內(nèi)的問題而請假,更何況,這條道路并非私人所有,修好了,大家就會滿意城管的工作,并不需要征求我個人的滿意。
但這其中的邏輯不難推測:如今城管壓力不小,政府對其有一套嚴格而具體的考核指標,處理投訴率有多少,市民滿意度有多高,都關(guān)系到城管工作考核,或許也關(guān)系到相關(guān)官員的仕途。這種考核確實是“治庸”的好辦法,不但讓上級滿意,更能成為下級努力干活的動力。
其實,事發(fā)當(dāng)天,我給城管局打電話后,很快就得到了回復(fù),城管局工作人員將塌陷原因、處理辦法講得一清二楚,效率之高讓人滿意。此前,我也曾多次向城管部門反映過一些問題,回復(fù)都挺及時,你很難說城管工作不努力。
但這種努力決不能變成對硬性考核指標的簡單回應(yīng)。對單一投訴的重視固然可喜,但為何一些城市管理頑疾總也不能根治?城管要想贏得群眾的認可不能僅停留于完成表面工作,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真正的服務(wù)意識。
如今,城管好似一家企業(yè)客服,努力追求客戶滿意度,只不過客戶從消費者變成了廣大市民。修路、拆違,影響的都不會是特定某個人的利益。因此,與一般的客戶服務(wù)不同,城管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打電話來投訴問題的市民,而要面對因此事影響的所有人,是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
為什么最近城管爆出如此多讓人“無語”的新聞?在要讓誰滿意的問題上,有關(guān)部門想得太生硬,行動因此顯得粗暴。我可以在電話里對工作人員說我很滿意,但并不代表其他市民也滿意。城市管理的成功與失敗絕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而是取決于所有受其影響市民的共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