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變革”時代的朝鮮,一舉一動都牽動世界目光。新華社駐平壤記者杜白羽書寫她在朝鮮兩年的生活,親身經(jīng)歷的“變革”時代。
沒有防盜網(wǎng)的樓房
樓房不安防盜網(wǎng)卻鮮有偷盜,夜里街道黑黢黢的,人們也不怕獨自走夜路,這足以證明朝鮮的社會治安穩(wěn)定。取代防盜網(wǎng)的,是家家戶戶擺放在陽臺上的鮮花(也偶見假花)。平壤的高層住宅樓挺多,且造型講究,色彩鮮艷,鵝黃、暖綠、月藍、淡紫,體現(xiàn)了朝鮮民族的色彩審美取向。有些樓房經(jīng)年久遠,色澤日漸暗淡,居民會在衛(wèi)生月和節(jié)慶前重新上色粉刷。
而更神奇的是,朝鮮式為樓房加寬加高的蓋樓法,在不拆除原有樓房的基礎(chǔ)上,將樓房向兩側(cè)和高空延展,此般壘積木的蓋樓法,讓外國人看得心驚。
朝鮮的治安好,是所有外國人有目共睹的。不過正因為在朝外國人總抱有“朝鮮=世外桃源”的認識,也偶爾會因大意疏忽而招致財物損失。偶爾聽說在一些允許外國人出入的集貿(mào)市場,外國人的皮夾、手包被“擠掉”的事件。
平壤入夜早,地鐵通常到晚上10點,公交車只開到晚上9點,平壤極少人有私家車,外國人走夜路出行時,不時會看到有朝鮮人站在路口招手搭順風車,待車開近了,一看到是外國車,朝鮮人也就不再招手了。
沒有擁擠的排隊
平壤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有地鐵、有軌電車和公交車等,近來出租車數(shù)量也多了不少。今年起陸續(xù)增加了一些新公交車,公共交通看上去不再那么不堪重負。我多次乘坐朝鮮地鐵和公交車,票價均為5元朝幣,是民眾出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
在車站排隊等了15分鐘后,我跟隨人群“擁而不擠”地乘上一輛公交車,雖然車里的坐椅、扶手都很滄桑,卻并不覺臟。
2013年夏季以來,出租車數(shù)量迅速增加,朝鮮百姓多了出行的便利選擇。此前外國人單獨打車還總被問“有朝鮮陪同一起嗎”?如今,作為外國人,我也可以自由打車了。出租車空車招手即停,起步價為2美元,打表計價每公里1美元,結(jié)算可刷朝鮮各超市通用的儲值卡。
沒有人聲的街道
朝鮮的城鎮(zhèn)普遍都安靜整潔,沒有車水馬龍般擁堵的交通,寬廣的馬路上行人車輛總是悄默無聲,在市中心閉上眼睛,宛若置身公園小徑,行人并肩低語交談,音量低至絕不妨礙他人享用安靜的公共空間。
我參加過許多朝鮮的大型集會活動,朝鮮人動靜結(jié)合的轉(zhuǎn)換功力讓人嘆為觀止。大型團體操文藝表演《阿里郎》有十萬人參演,結(jié)束后,我眼見數(shù)萬人有秩序地默默離場,不由得感慨這是怎樣的“訓(xùn)練有素”。我好奇地問朝鮮同志,為什么朝鮮人在公共場合如此無聲,何以在歡歌熱舞之后迅速“散熱”,是社會習俗或組織者的要求嗎?得到的答案卻超出預(yù)想:“是家庭教育吧,家長會從小教育子女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
沒有廣告的城市
沒有廣告,是朝鮮最大的特點之一,除了平壤機場路上和火車站外的“和平牌汽車”廣告牌外,道路兩邊的店鋪名牌很少,道路顯得干凈整潔,企業(yè)、公司沒有宣傳競爭的概念,沒有商業(yè)廣告,店鋪的名稱也比較單一,如餐飲就叫“餐廳”、“清涼飲料”,前面通常以地名打頭,“大同江”、“普通江”、“萬景臺”、“牡丹峰”等。當然,朝鮮是個政治性極強的國家,有一些標語和口號。(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