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28日訊 “我‘黑人’40年,那天通知我可以領戶口本,我走來派出所的路上都忍不住要笑出聲。”59歲的鄭阿姨回憶起上周五接到的好消息,仍掩不住嘴角的笑。昨天,她特地再來鯉中派出所一趟,想當面感謝民警和黃副所長。
鄭阿姨終于拿到戶口本,喜笑顏開
為何40年沒戶口?原來,鄭阿姨還不記事時,住在后城一帶的養(yǎng)母,從水門巷的生母那抱養(yǎng)了她,鄭阿姨的戶口也隨了養(yǎng)母一家。在鄭阿姨19歲時,養(yǎng)母想將她許配給三明一戶人家,便將鄭阿姨的戶口遷出??舌嵃⒁滩粯芬饧?,和養(yǎng)母一家的聯系因此少了,戶口遷移證明也丟了。
20多歲,沒有身份證的鄭阿姨成親了,生下一兒一女。丈夫的前妻因難產,生下一男嬰后,母子都不幸殞命。她的兒子延續(xù)了男嬰的身份。而女兒直到11年前,才在警方的幫助下,落到哥哥的戶下。
不識字的鄭阿姨本以為,沒身份證,日子就這么湊合過著。直到3年前,她摔傷要手術。“我當時懵了,哭了,因為沒有錢。好心的鄰居借我一萬塊才能看病,兩三萬的醫(yī)藥費全部自己出,當時才覺得,一定要有身份證辦醫(yī)保。”
今年5月,養(yǎng)母家的妹妹找出40多年前的舊戶口本,泛黃的手寫頁上,還有她的身份信息。
姐妹倆來到鯉中派出所,黃副所長一聽,很重視。好在鄭阿姨的生母和養(yǎng)母都健在,民警經過大量走訪,確定鄭阿姨確實沒有戶口,便將她的戶口落在舊戶口所在社區(qū)的公共地址。
上周五,鄭阿姨已經到派出所進行身份證信息采集。
“我接下來要去社區(qū)里問問,怎么將醫(yī)保辦上。”昨天下午,離開派出所,鄭阿姨開心地笑了。(海都邦邦 陳瑩鈺 謝明飛 通訊員 蔡小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