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2日訊 真喜歡孩子們的年味!幾個海都小記者的簡略言詞,卻把酸甜苦辣咸味都填滿了,幾句話勾得人心癢癢。套用最通俗的一句話,“小時候”和“過年”最搭哦。
當然也有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讀者楊清麗,年味記憶推出至今,她一字一詞認真地寫下了4篇老泉州的年味:發(fā)粿“笑”咯,年兜跳火群,擱“門蔗”,擺“隔年飯”,從年食說到年俗,有些是大半夜成稿,也有些是周末的大雨天寫的,每一份記憶里,都是滿滿的泉州年。謝謝認真負責的楊女士,為一個錯別字反復叮囑小編,溫暖莫過如你。
也感謝年味郵箱里投稿的其他讀者朋友。謝謝你們分享的年之祈盼、感慨、懷舊,因與本報年味征稿方向出入較大,未能一一采用。但你們的支持和關注,我們一直銘記在心。
年近啦!年來啦!拜個早年,并希望大伙新年繼續(xù)支持哦。
擺隔年飯
N楊清麗
在閩南,春節(jié)一些繁瑣的習俗逐漸被廢止,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擺“隔年飯”,仍保留了下來。
隔年飯擺在廳堂的案桌上:一般以喜慶的紅色碗碟為容器,裝上生米,意思是“米頭長”,希望日子像大米一樣,下水蒸、煮、燜時還能伸長,變得有滋有味。
擺“隔年飯”,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芋頭。這里的芋頭可不是紅芋、白芋、檳榔芋,必須是九頭芋。九頭芋母芋與子芋叢生,母芋是種子長大了的莖塊,子芋則由莖塊上的芽兒長成。“芋”的閩南方言與“護”的發(fā)音相近,表示護子護孫,九頭芋有“芋兒芋孫”的意思。九頭芋得蒸煮、放涼后,箍上一指寬的紅紙或戴上紅蝴蝶結,才能放在生米上。
這還沒完,米粒上得撒上一些硬幣。大人都會吩咐,“隔年飯”里的錢不能動,才能錢找錢,越找越多。
有的人家也會在“隔年飯”里放上用紅、黃兩色紙扎成的“春枝”、年糕、雞蛋、紅橘、紙幣……可以說,只要是你想到的有好兆頭的物品,都可以放。
“隔年飯”從除夕擺到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初九早上,每家每戶都得煮芋頭面線,剝九頭芋下鍋。剝九頭芋可不容易,一般由家中的女孩兒完成。用手指摳芋皮是最慢、最費時的,我直接把子芋從母芋上掰下來,拿小刀把芋頭的另一端切掉一小片,再從中間輕輕切開一道口子,用牙簽扎在芋皮和芋肉間,盡量貼近皮的一側慢慢地劃上一圈。這下,芋皮和肉基本分離了。
剝好芋頭,母親直接下面線,加上醋肉、紫菜,芋頭細嫩綿軟,孩子們特別愛。
辭臘迎春,濃濃的年味早已在閩南蔓延開來。“隔年飯”象征五谷豐登,歲有余糧,錢財豐足,是舊時百姓“不愁吃、不愁穿”的樸素愿景。今天,我們迎來盛世,但“隔年飯”的習俗卻代代相傳,提醒我們:珍惜眼前的幸福。
▲隔年飯
擱門蔗
N楊清麗
春節(jié)時,做事情都有寓意,比如閩南有個有趣、甜蜜的擱“門蔗”習俗。
“門蔗”中的“蔗”是甘蔗,閩南語中“蔗”與“佳”發(fā)音相近,鄉(xiāng)鄰們希望借“門蔗”帶來佳境。泉州的甘蔗有兩個品種,分別是表皮紫紅的紅甘蔗和表皮青綠的白甘蔗。“門蔗”要取好彩頭,大多數人家會選用紫皮甘蔗。每到冬季,村里的蔗農會特意留上一畦甘蔗。
喝過臘八粥就可以收甘蔗,這可大有講究。日常食用的甘蔗,都是靠近根部砍斷,保留土壤里的根莖。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根莖來年會繼續(xù)成長,俗稱“宿根蔗”。而“門蔗”必須連根拔起,頂上還要有幾片長葉,更得保持根須的完整。
▲門蔗
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兩枝“長尾蔗”。兩枝是一對,代表著團圓美滿。舊時農村在年節(jié)到來時,經常能看到老農在自行車上綁上兩根甘蔗,用力地蹬,一看就知是饋贈親友。
除夕早上拜過祖先,就可以擱“門蔗”了。我和幾個兄弟姐妹總是七手八腳地忙:哥哥抱起兩枝甘蔗平放在地上;妹妹取來紅紙,裁下幾圈;我和弟弟用紅紙把甘蔗緊緊地裹在一起。箍好紅紙后,得把甘蔗根朝上,梢朝下地頂住大門,開始封年守歲。擱“門蔗”的風俗起源于防祟守祟的傳說。據說古代有個怪物叫“祟”,除夕夜會偷偷跑來摸小娃娃的頭,被摸過的小娃娃腦門會長血泡。用甘蔗封年,除了防止“祟”亂摸,更是以“封年”求“豐年”。
除夕與初一交替之時,守歲的母親還會把甘蔗“翻梢”,也就是抱起甘蔗掉過頭來,根朝下、梢朝上地繼續(xù)頂住大門。“翻梢”是表示生活“節(jié)節(jié)高”。
“門蔗”得放到初三后才可品嘗,不少人家會呼朋喚友前來,一起享用帶有泥土芬芳的甜蜜。
除夕的甘蔗,被人賦予各種靈性。對于泉州人來說,甜味的源頭——甘蔗,確實是蘊含著各種幸福的含義。
鄉(xiāng)下的年味比城里濃
N海都小記者 蔡沅宏(豐澤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除夕之夜放鞭炮,你能想象上百花炮聲此起彼伏,那種光亮,那種聲響,怎一個震撼了得呀!即使你不能熬到12點,這震耳欲聾的炮聲也會把你叫醒。
每年除夕,不需要鬧鐘,爺爺、伯伯、爸爸都會準時放鞭炮,這是他們保持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習慣了。我一直認為,鄉(xiāng)下的年味比城里要更濃些。
在農村,家家門上貼的春聯并不昂貴,也不華麗,卻寄托了一家人對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說平凡之中見真情,春聯不也是如此嗎?
年味要與家人共享,所以除夕也少不了與家人共進晚餐?,F在,城市里很多人熱衷于去飯店吃年夜飯,這樣確實方便、快捷。但在鄉(xiāng)下,一家人窩在一個屋里吃年夜飯,也許比不上飯店的美味,但這是家人親手烹制的,我們吃的不是美味,是氣氛。只要一家團聚,一起吃飯,我相信,無論飯菜如何,都是開心的。
年里最忙是奶奶
N海都小記者 莊佳駿(豐澤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春節(jié)愈來愈近了,一想到要回泉港老家過年,我仿佛看到了奶奶忙碌的身影。
“奶奶,奶奶……”我邊喊邊沖進廚房。“哦,回來了。”奶奶笑呵呵地答,手里仍然不停地忙碌著,大鐵鍋里的油噼里啪啦響著,廚房里香氣四溢——奶奶正在炸浮粿呢。每年過年奶奶總會炸許多浮粿,她可是調餡高手,那金黃色的五角浮粿里,包著牡蠣、瘦肉、包菜、胡蘿卜……
每年的除夕夜,奶奶總會端上一大鍋熱騰騰的海鮮火鍋和一大盤剛出鍋的浮粿,又用切好的蒜末和著永春香醋調上幾碗蘸料。每當這時,爸爸和二叔、小叔總不忘記小酌一下,還會猜猜拳。我和兩個小堂弟一邊講笑話,一邊比賽誰吃得又快又多。
奶奶總是笑呵呵地看著我們,露出兩排潔白的假牙,甚是好看。她說,看著我們,她不用吃都飽了。哈哈,我知道,奶奶是讓幸福“喂”飽的。
吃完年夜飯,一大家子人泡上一壺鐵觀音,奶奶為我們精心準備了茶點——她親手泡制的“醋橄欖”和余甘果。只要隨便吃上幾粒,剛才的飽膩感便一掃而光了。
我的年味里有浮粿的酥香味,有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喜慶味,更有奶奶的愛心味。
年的味道有點酸
N海都小記者 吳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里,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每當到處都能聽到這首歌時,我就知道,要過年了!
年的味道越來越濃,年味到底是什么味?
甜的!它是八寶粥和年糕招來的伙伴,它是一個舉著一串冰糖葫蘆的小朋友。除夕夜,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年的味道是甜的。
酸的!每過一年,意味著我又長大一歲了,爸爸媽媽也老了一歲。他們盼著我快快長大,又擔心我長大后離他們越來越遠。爸爸媽媽的心是酸的,年的味道也有點酸。
年是濃濃的紅包味!傳說在古代,一種名叫“歲”的怪獸會專門在過年的晚上出來吃小孩。人們?yōu)榱藟鹤?ldquo;歲”確保孩子平安,就給孩子們每人一個紅包,這樣“歲”就不敢來犯了。過年了,長輩們會給我們好多好多壓歲錢,這是年送來的禮物,也是長輩們給我們的祝福。沒有壓歲錢,不能算過年哦!
我喜歡過年,喜歡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