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到十五,永春達埔“逐火把(炸佛)”民俗活動再次如約而至。達埔“逐火把”始于明洪武年間,被稱為“閩南第一奇”,每年鞭炮震天,熱鬧非凡。
尤圣宮位于永春縣達埔鎮(zhèn)巖峰村境內(nèi),原名山美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宮內(nèi)主要供奉有趙大天君元帥、司馬圣侯、比干公、武德英侯。
“逐火把” 始于明洪武年間,當?shù)厝擞纸?ldquo;炸佛”,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節(jié),尤圣宮所處的巖峰村一帶村民為消災祈福,赤膊上身抬著“趙大天君”神像,舉著火把,燃放鞭炮,出巡鄉(xiāng)里,逐步形成“逐火把”習俗。逐火把的奇特與規(guī)模尤最,堪稱“閩南第一奇”。
早期的“逐火把”,主要由村民備足鞭炮煙花,集中在巖峰村境內(nèi)宮宇前、巖峰院、大沙堆、卓口四個場地燃放,活動景象壯觀。現(xiàn)如今,“逐火把”已橫跨巖峰與金星二村,正月十一至十四晚上,人們扛著趙大天君元帥二副神像出巡,由尤圣宮出發(fā)至金星達墘路口,往返燃放鞭炮煙花;正月十五晚上,則扛著趙大天君元帥神像出巡,由尤圣宮出發(fā)至巖峰、漢口兩村交界處,沿巖峰村境內(nèi)公路往返多趟燃放鞭炮煙花。
村民為了迎接逐火把,早早就開始籌備。首先將毛竹劈成竹片,剖成竹篾曬干,做成可以點燃為照明的竹片,然后扎成適合一手提起的竹把,每戶準備好幾把待用。同時,買來大量的煙花鞭炮,把花炮結成長串,掛在長長竹竿頭,集結在神像邊燃放鞭炮。
正月十一至十五晚,隨著鑼鼓與火把引路,村童拿旗,村民頭戴斗笠(笠外印“趙大天君” 四字,笠內(nèi)系四張金紙“護身符”),赤膊上身抬著神像沿路巡游。沿線村民用竹竿舉起點燃的鞭炮,穿梭于火把和神像之間。鞭炮在神像周邊爆炸,沿途還不定時給神像淋水整裝保護神像。村民們認為“趙大天君”佛像胡須被炸能保佑自身消災避邪,以此祈福。隨著活動深入,“逐火把” 隊伍越拉越長,趙大天君神像所到之處,人海歡騰,意猶未盡,煙花炮聲延續(xù)至清晨。
“逐火把” 結束后,趙大天君神像被鞭炮炸得滿臉斑駁,胡須也燒焦了,原來的黑臉更黑更精神了,人們認為這正符合黑臉元帥公的心愿,能為人們驅除瘟神,保全境平安。從洪武年間至今,神奇的是抬神像的人們身上即使被炸傷,卻只有短暫紅腫,而不會發(fā)炎;放鞭炮或看熱鬧的善男信女,多有被鞭炮炸傷隔日就痊愈了。
狂歡過后的人們,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擇吉日請來塑像師傅,重粉神面,為神像重新開眼,并采集來未出嫁少女的頭發(fā),重新裁須,重塑后的趙大天君元帥金身煥然一新,更顯雄健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