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有紅樹林嗎?”“我只知道泉州洛陽有!”說起紅樹林,在石獅生活的人肯定會想到泉州洛陽,其實石獅也有,它們在蚶江錦江口。只是在我們這座城市,它已經屬于“瀕危物種”了。早在2008年,本報記者就開始關注這片紅樹林,它正在逐漸消失,也許再過兩三年,也不必再關注了。
由“一條”變“一撮”
4月13日,記者再次來到了蚶江錦江后垵澳古渡頭。那幾棵紅樹依然“堅強”地活在海堤邊,在慶幸它們“還在”之余,記者也不免惆悵。8年之前,紅樹林從蚶江水頭至錦江海堤一線,有長長的一條,而現(xiàn)在只剩下“一撮”,手指頭都能算得過來。
8年前,生長在這里的紅樹林,盡管是稀稀疏疏,但沿著海堤一線排開,記者粗略計算過約有300多棵,不少白鷺還在此筑巢。而當你現(xiàn)在來到這里,你在錦江口看到那“一撮”紅樹,在一望無際的灘涂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幾只白鷺百無聊賴地在遠方裸露的灘涂上覓食,那幾棵紅樹顯然毫無吸引力。
643m2!這是8年前記者得到的這片紅樹林的數據;而今,數據統(tǒng)計已毫無意義,看圖便知。
紅樹林少了,鳥也飛走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石獅人工種植了這片紅樹林,主要是為了防風固堤,亦成為白鷺等鳥類的棲息地。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圍墾修堤、開墾蟶苗及大米草的入侵,使紅樹林面積迅速減少。
“紅樹林少了,鳥兒也飛走了。”此前采訪時,78歲的討海人洪老漢告訴記者,當年沿岸種了一整片,場面十分壯觀,“現(xiàn)在基本上絕跡了”。除了大米草侵蝕的客觀因素外,在本報早年的報道中,還出現(xiàn)有人為了清理海堤旁淤積的秸桿,放火焚燒而殃及紅樹林的現(xiàn)象。
2013年5月,石獅市開展海岸資源環(huán)境整治,清除了石湖至蚶江沿岸的所有大米草,也為紅樹林修復帶來了轉機。然而,因為灘涂養(yǎng)殖與紅樹補植存在用地之爭,原計劃的紅樹林補植工程一直未能付諸實施,令人遺憾。
有橋有樹有白鷺,該多美!
相比石獅的這片紅樹林,在泉州另一片紅樹林則要“幸福”得多!
據有關報道,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qū),通過生態(tài)修復工程,紅樹林面積已由2000年的17萬m2增加到466萬m2,成為福建省乃至全國面積最大的連片鄉(xiāng)土樹種人工紅樹林。僅去年,泉州就復育51.8萬m2紅樹林。
而今的蚶江錦江后垵澳古渡頭,一橋飛架南北,那一小撮紅樹林則顯得十分孤寂。景觀尚且如此,更談不上承載起鳥類棲息地的重任。
“有橋有樹有白鷺,那該多美!”此次走訪時,有錦江村民看到記者拍照時這樣說道。這是一聲嘆息!更是一個愿景!期待各方給力?。ㄓ浾?林恩炳 顏華杰)
名詞解釋
紅樹林
紅樹科、馬鞭草科、海???、檳榔科、棕櫚科等植物統(tǒng)稱為紅樹林植物,它們可在河口、鹽沼、泥岸等潮濕多水的地方形成稠密的樹林或灌叢,通常被稱為紅樹林。
紅樹林被稱為“海岸衛(wèi)士”,其支柱根不僅支持著植物本身,也保護著海岸免受風浪的侵蝕,紅樹林的大量消失,使灘涂濕地大量裸露,生物多樣性被削弱,使?jié)竦刈兊孟喈敶嗳?,成為濕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而且由于棲息環(huán)境惡化,許多冬候鳥,特別是珍稀鳥類受驚飛往別處,使鳥類數量急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