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莊之美
補山藏海
蘊園主憂山河破裂之思
盡管在1913年,位于鼓浪嶼東南隅港仔后東側的山坡地處,一座別具心思的中式園林如期建成,然而園主似乎并沒有全心喜悅,依舊多有憂思。那時,林爾嘉39歲,已離開臺灣18年之久。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廷失利后,一紙《馬關條約》點燃了林氏家族血脈里、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愛國引線。于是,不愿當亡國奴的林爾嘉隨著父親林維源,渡海遷至鼓浪嶼鹿耳礁居住。故園被占,常常站在海濱眺望遠處的林爾嘉,離鄉(xiāng)憂思倍增,建一座類似臺北板橋別墅的念想由此而生,這也便是菽莊花園建造之背景。
說起這座園子,其構思巧妙,用心熾濃,無不體現園主林爾嘉的品位之高。花園臨海而建,游客進入伊始,卻并不能見海之開闊,一堵高墻如景之幕布,硬是結結實實將一片海景隔在墻外。不曉得其中奧妙的人,卻以為花園所建之處即遠離海濱之處,待繞過墻幕,陣陣海風撲面而來,清新的濕氣和開闊的海景,讓人頓覺驚喜。這便是園子設計精巧之一:藏。另一巧妙之處便是:補。補即補山,由于所建之地并無山之崇峻,林爾嘉便通過人工建筑來補綴天然山景不足的缺憾,于是頑石山房、十二洞天、真率亭等建筑便成為補山之景。事實上,不管是補山之勝也好,或是藏海之闊也罷,林爾嘉亦是想通過這種手段,來表達山河破碎,亟待修補之意,也表達了期待將山河攬入祖國懷抱,不愿再受他人宰割之愿。這正是林爾嘉家國情操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