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河(左)帶記者辨認萬石山思勞竹。(本組攝影/記者 陳立新)
中巖茶桿竹的籜環(huán)與眾不同。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日前,在我市新發(fā)現(xiàn)的兩種竹類植物正式命名發(fā)布,分別為“萬石山思勞竹”和“中巖茶桿竹”。這是我市首次以廈門地名命名記錄竹類植物新種。有趣的是,這兩個新品種都是在植物園里發(fā)現(xiàn)的,而且長在一處。昨日,記者在兩種新植物的第一命名人市園林植物園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陳松河的帶領下,在植物園一個偏僻的角落見到了這兩種竹子。
新種竹子“隱居”植物園池塘邊
在植物園中巖寺附近,有一個小池塘,人跡罕至,環(huán)境清幽。池塘四周密密匝匝生長著各種喬灌木。兩種竹子新種就相伴隱居在此。誰也說不清它們是什么時候在此安家落戶的?!叭f石山思勞竹”高大挺拔,十分搶眼,青壯年的萬石山思勞竹竹莖呈墨綠色,年紀較長的則呈青綠色。中巖茶桿竹體形嬌小,不過葉片卻是又寬又長。
竹筍的皮叫籜(tuò)。竹筍長成竹子后,籜就成為包裹在竹節(jié)處的“外衣”。陳松河告訴記者,萬石山思勞竹與眾不同之處,最突出的就是它的籜片。其他思勞竹的籜片布滿波狀的皺褶,而萬石山思勞竹的籜片卻很平直;萬石山思勞竹籜片的長度也比其他思勞竹要短得多。此外,萬石山思勞竹的竹葉、稈稍、葉鞘也都在向人們宣示它不同于其他竹子種類。中巖茶桿竹在籜環(huán)等處也有不同于其他茶桿竹的地方。
陳松河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分類、栽培與應用研究。2008年,由于科研需要,他和同事對全市的竹子種類進行調查研究,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這兩種竹子就闖入了研究者的眼簾。它們的種種特別之處,讓研究者懷疑它們是新的種類,于是陳松河研究員、黃克福教授等有針對性地展開了研究。
在國際上具有合法的惟一性和通用性
為什么2008年發(fā)現(xiàn)這兩種竹子,直到最近才正式命名呢?陳松河介紹,竹子新種的確認難度比其他植物要高。竹子一生只開一次花,花謝即死,想見到竹子開花,少則要等五六十年,多則達上百年。所以竹子新種很難通過花、果實、種子來確認,大多只能根據(jù)它的地下莖、竹葉、竹莖、竹萚、分枝等形態(tài)特征來分析。
經過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最近,這兩個植物新種被英國皇家邱植物園出版的《邱園索引》收錄?!肚駡@索引》記錄了全世界發(fā)表的植物新種,在國際植物學術界享有盛譽,是最權威的植物索引。這標志著這兩個新種正式命名發(fā)布,相當于給該竹種在世界竹類大家庭中正式上了戶口冊,其學名在國際上具有合法的唯一性和通用性。新種的命名發(fā)表進一步豐富了世界竹類植物資源種類,對其今后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用價值。
萬石山思勞竹和中巖茶桿竹目前還只在廈門有發(fā)現(xiàn),除了植物園,在天竺山也發(fā)現(xiàn)了萬石山思勞竹。為什么要起這么兩個名字呢?陳松河說,植物新種的發(fā)現(xiàn)者有命名的權利,他們是以發(fā)現(xiàn)的地點給這兩種竹子命名的。(記者 殷磊 通訊員 黃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