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壁壘阻礙擴張
在正當年的時候,即2006年,最好用的咪表,失去了擴大聲勢的重要時機。
從2005年開始,除市直管的30多條主干道外,其它所有道路,都下放到區(qū)里,由各區(qū)建設、管理。
停車最為擁擠和緊張的區(qū)域中山路,醞釀一套有別于咪表的收費方式。次年1月,答案揭曉,思明區(qū)中華街道辦成立隸屬于街道的投資管理公司,采用人工收費,曾做出貢獻的43個咪表被拔除。
據悉,在一年的服務時間里,43個咪表收的停車費達到100萬元。
這次改變,開啟了咪表由興盛到衰弱的大門。隨后,其它街道辦事處紛紛跟進,各自成立獨立的停車管理公司,實施人工收費,比如禾祥片區(qū)、鷺江道片區(qū)便是如此。在政府部門的協(xié)調下,部分咪表退出,由街道管轄。
街道自收和咪表收費,最大的不同是錢收到哪里去。咪表是上交市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而街道自收是“街財”,屬“以街養(yǎng)街”。相關人士指出,利益壁壘阻礙了咪表擴大規(guī)模。
鼎盛時擁有1200個車位,幾年之后,咪表停車位的數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少許下降,在一些道路的改造中消失。
歷程
賣卡收入累計2000萬元
廈門咪表自1998年開始出現。
廈門專門成立了“廈門市城市道路臨時停車計時收費管理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對全市(島內)占用公共資源設置的收費停車場,進行清理、取締。
成立國有專業(yè)停車管理公司“廈門富通達停車管理公司”即咪表管理公司,負責全市公共資源停車計時收費管理。
1998年,廈門首批有160個咪表、300多個車位投用。截至2009年,島內共有35條道路設置了咪表,共有1200個停車位。目前,咪表車位有1100多個。
2004年底,廈門公共交通場站有限公司接收管理咪表公司。咪表的管理部門,從市城管辦劃歸市政園林局。
經過本報報道推動,場站公司為了解決第一代接觸式咪表存在的問題,開始對咪表技術升級,將咪表升級改造為非接觸性的二次刷卡。
2006年6月底,首批110臺接觸式二次刷卡咪表在禾祥東片區(qū)咪表停車路段開始試運行,共提供220個二次刷卡停車位。為了方便原來的用戶,第二代咪表保留了第一代咪表的插口,舊卡持有人可以將卡內的錢消費完。這套系統(tǒng)仍屬全國領先。
當年12月28日,公交場站與光大銀行舉行“陽光泊車卡”首發(fā)式。截至2009年,共發(fā)行泊車卡近20萬張,售卡累計收入2000萬元,上繳市財政。
據悉,咪表車位一級路段,收費每半小時2元錢,如西應殿、天湖路、長青路等。二級路段,每半小時1元錢,如小學路、斗西南路、后埭溪路、金榜西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