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現(xiàn)實限制,許多中國父母甚至不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務必一圓兒女雙全之夢。然而,這一相對傳統(tǒng)的家庭觀是否經(jīng)受得住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重重挑戰(zhàn)?四口之家是否真的更穩(wěn)定和諧?
怎樣的家庭結(jié)構(gòu)才是最理想的?一兒一女,湊成個“好”字,持這一觀念的人無論中外,都占大多數(shù)。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現(xiàn)實限制,許多中國父母甚至不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務必一圓兒女雙全之夢。然而,這一相對傳統(tǒng)的家庭觀是否經(jīng)受得住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重重挑戰(zhàn)?四口之家是否真的更穩(wěn)定和諧?
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蘇珊·紐曼(Susan Newman)的新書《獨生子女問題》(The Case for the Only Child)中,你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令人大跌眼鏡的數(shù)字:從1976到1998年,美國獨生子女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例從9.6%增加到了17%;在紐約,1/3的孩子是獨生子女;截至2007年,46%的英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照此趨勢,到2020年,英國很可能將成為一個“事實上的獨生子女國家”。
紐曼指出,女性生育年齡的推遲和現(xiàn)代社會育兒成本的增加是家庭規(guī)模迅速縮小的根本原因。在“40歲是新的20歲”的時代,生兒育女對女性來說不僅意味著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還有巨大的心理成本。全職主婦并不比職場“白骨精”好當。已經(jīng)有不止一項研究顯示,子女數(shù)目較多的女性,尤其是全職媽媽更容易遭遇婚姻危機,子女青春期獨立后,患抑郁癥和更年期綜合征的風險也更大。
此外,隨著社會日益原子化,以往可以由大家庭成員互相提供的育兒服務全面市場化,越來越多只能靠錢來解決——在美國,將一個孩子撫養(yǎng)到上大學,每個家庭至少需要投入22.7萬美元。即便一些福利國家為鼓勵生育而提供多項補貼,但同日益膨脹的育兒成本和教育費用相比,無異于杯水車薪。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是否工作,對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于一個中產(chǎn)階級之家,可能關系到孩子能上什么樣的大學,以及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孩子當然是生命的奇跡,但也是一項嚴肅的投資。”紐曼引用《華爾街時報》上的一封讀者來信寫道,“光想著孩子所能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不考慮成本而生兒育女是愚蠢的。如果完全憑情緒做主,我們每個人都想住百萬豪宅,開賓利車,因為那能帶來巨大的快樂和幸福?!?/P>
任職于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紐曼過去10年中調(diào)查了眾多獨生子女家庭,她發(fā)現(xiàn),雖然很多出于現(xiàn)實考慮選擇只生一個孩子的父母對自己的家庭狀況事實上相當滿意,但在面對親友時,卻常常油然而生內(nèi)疚感。1896年,美國心理學家格蘭維爾·斯坦利·豪(Granville Stanley Hall)在《非同尋常的兒童》(Of Peculiar and Exceptional Children)一文中列舉了眾多獨生子女的怪癖,并因此宣稱“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疾病”。自此以后,“孤獨”、“嬌慣”、“不擅長與人合作”、“以自我為中心”,這些標簽便習慣性地被打在獨生子女的額頭上。獨生子女的父母也因此被認為“太自私”,不為孩子的未來考慮。
但事實上,從上世紀70年代起,便不斷有新的研究結(jié)果對斯坦利·豪的觀點發(fā)起挑戰(zhàn)。紐曼對多項研究進行綜合分析后發(fā)現(xiàn),排除掉父母社會經(jīng)濟地位、教育水平和社會總體福利制度等因素的影響,獨生子女的智商、情商和未來發(fā)展成就都不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低下;而且,獨生子女家庭的總體幸福指數(shù)常常高于“兒女雙全”的理想模式?;诶鲜絺鹘y(tǒng)想象的“孤獨”景象也已經(jīng)被證偽。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孩子是否孤獨、社交技巧的高下取決于父母花多少時間和心力帶他們與外界溝通,與有沒有兄弟姐妹無關。
紐曼指出,心理學上的“源記憶失憶”(Source Amnesia)現(xiàn)象可以用來解釋人們對獨生子女問題的雙重標準。正如“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面對感性的“兒女繞膝”、“天倫之樂”的敘述,人們常常忽視了自己處理信息時的選擇偏見,陷入感情圍城。
在紐曼看來,“要幾個孩子”和“要不要孩子”本質(zhì)上其實是同一個問題。關鍵在于,做出任何有關家庭規(guī)模的決定之前,務必想清楚,身為父母的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和質(zhì)量,你展示給他們的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是決定你和他們是否幸福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