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
“智識分子”饒毅
饒毅1962年生于江西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78年參加高考時,他立志要成為一名“對人類有用的科學家”。本希望能去中國科技大學攻讀物理和數(shù)學的他,卻上了江西醫(yī)學院。
五年后,饒毅考取上海第一醫(yī)學院的研究生。在上海,他把自己的興趣點鎖定在當時的新興學科分子神經(jīng)生物學上。1985年,研究生尚未畢業(yè)的饒毅,成為改革開放后早期的自費留學生,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其后,他在哈佛大學繼續(xù)進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饒毅得到了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聘書,開始領導自己的實驗室。2004年,他到美國西北大學做教授,并兼該校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兩年后,成為講席教授。
享有國際盛名而選擇回國,他的理由很簡單?!笆紫?,實現(xiàn)了個人的歸屬感;其次,回國參與中國的發(fā)展,使人生有高于個人的意義,和祖國共命運?!?/P>
與一些科學家孤守實驗室不同,在做好學術之余,饒毅喜歡批評。饒毅的直言在學術界一直備受關注?!皼]有言論,難以改變風氣。有些事情可能一下子做不到,我希望有學生在聽,20年后,他們可能是決策者?!?/P>
這位批評家也有溫和的一面。他會步行送兒子到北大附小上學,下班后和兒子一起晚飯。對學生,饒毅有著“致命的微笑”?!爸荒軐W生罵我,不能我罵學生,對學生只有鼓勵?!?/P>
饒毅從不加班,他反對苦兮兮地做學問,在他看來,科學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他甚至盼望把課講得如同說相聲,學生每天都保持過年過節(jié)的心態(tài)。
饒毅把自己看作一個“智識分子”。在他看來,除了有專業(yè)的創(chuàng)見外,“智識分子”對其他問題也要有自己的見解,并且能夠通過自己言論,“營造一種輿論,讓其他人更好地去做”?!爸蛔霾徽f可以是好事,但是如果視而不見,或者不敢推動文化的改變,也許是壞事?!?/P>
□相關鏈接
145人初選入圍
包二奶涉貪的段振豪落選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jīng)結束。中科院日前公布了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45人入圍。其中數(shù)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145人中,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只有40歲。中科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總名額不超過60人。
據(jù)悉,原增選有效候選人314人,進入初選名單的為145人,淘汰率超過50%。此前曾因涉嫌貪污被刑拘的中國科學院地球深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段振豪,沒有出現(xiàn)在初選名單中。7月,段振豪妻子發(fā)帖稱其包二奶養(yǎng)私生女,并挪用國家科研經(jīng)費給幾名情人各送一套房。(北京晨報 新京報 新華 法晚 人民網(wǎng))
期待更多
“智識分子”
饒毅的學術水準是否具備了參選院士水平,作為外行的我們難以判斷。或許中科院有關人士會像何祚庥院士那樣回應:對一個人學術水準的評判,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不同的人尺度可能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參照系可以幫助人們評判:經(jīng)歷和學術成就相似的清華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入圍了初選名單,而讓施一公也佩服的饒毅卻沒有入圍。
正因為此,輿論多將落選的原因打在了饒毅這張嘴上,說他在評審的半年時間里都不懂得閉緊嘴巴,而是照常批判這批判那。當然,饒毅落選是否因頻頻批判中國科研體制,并無定論。但他所詬病的體制弊端卻都是禿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只是體制的受益者故意視而不見。拒絕有“智識”、敢批判的科學家,卻讓一些高官躋身其間,中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和工程院病得實在不輕。
一個“智識分子”的不參選聲明撼動不了體制痼疾,但由此引發(fā)的全民討論將培育出更多的“智識分子”,有助于形成對借學術之名不擇手段追逐名利的蠅營狗茍者“人人喊打”的局面,從而為一心搞科研的科學家們掃清無形的障礙,為真正大師的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謝秋蓮)